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综述
自高校1996年取消毕业生分配以及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措施也因此逐渐受到重视。自2002年楼仁功、赵启泉在《中国高教研究》杂志上发表第一篇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章以来,学者们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了多维度研究。为了解十多年来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其特点,笔者拟采用文献调查法,对十年来国内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所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提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未来展望。
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获得2002—2013年间共1960篇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文献,除去如2007年发表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上的《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师》等非学术性文章,剩下学术论文1954篇,其中硕士论文113篇,博士论文还未见。普通论文①和硕士论文历年总数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的,且硕士论文年度分布总数与普通论文年度分布总数基本呈正相关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02—2003年,共发表普通论文3篇,硕士论文0篇,共占全部论文总数的0.15%。由于此阶段相关研究已出现,但为数不多,因此笔者将其定为萌芽期。(2)随着2004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加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到2011年底共发表普通论文1 320篇,硕士论文89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2.1%,且历年论文总数呈上升态势。因此,笔者将此阶段定为发展期。(3)2012—2013年,共发表普通论文535篇,硕士论文24篇,共占全部论文总数的27.6%。自2012年开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逐年下降,引发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减少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已经成熟,而是因为经过2004—2011年长达8年的研究之后,学者们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提炼。因此,笔者将此阶段定为总结期。
研究内容、方法、角度分析
为了准确地把握已有文献的研究方向,笔者通读每一篇文献后按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角度的区别进行归类,以期找到已有研究的共同特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类时有些论文会重复出现,比如曹荣、陈东东2013年发表在《继续教育研究》杂志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调研》一文,笔者将其同时归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类目。因此,笔者归类后的文献总数与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总数没有联系。
(一)按照研究内容分类
笔者对已有文献按照研究内容分类后发现,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的关注度最高,所涉论文总数384篇,位居榜首。位于第二的是教学研究,但文献总数与问题和对策研究相比差距较大,余下按照文献总数排序依次是课程建设研究、体系建设研究、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指导模式研究、国外比较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教育路径研究、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模式研究、本土化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彼此之间相差篇数不多,但与问题和对策研究相比而言整体偏少。如图2所示。
自2005年隆意在《社会心理学科》发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以来,学术界开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不同的对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学强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是人才测评工具选取比较随意、大学生职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薄弱、高校职业发展目标没有以社会为导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与人生阶段结合起来以及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后缺乏实际行动。另外,高香等提出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高校意识薄弱、大学生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其中,梅宪宾指出,大学生应多参与实践,多接触社会职场,高校应从意识培养、课程建设、测评工具引进等多方面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赵娜以及张立志等众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对策思考。
最早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展开研究的是章兢、李红霞,他们首先提出实践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之后,有关实践教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共形成29篇相关文献,占到全部教学研究文献的2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但是所占比例很小。其中,彭贤、朱丽霞探讨了团体沙盘游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可能性;尹玉斌、董利对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教学改革思路。
现有文献中对课程建设的关注度比教学研究更低,但与教学研究一样,课程建设研究也存在研究视角不均衡的现象。如夏海燕提出的团体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文献总数为18篇,占到了所有课程相关文献的22%。此外,一些学者从现有课程实践与思考(赵慧娟,2006)、如何设计课程(王攀等,2008)、课程改革(李剑文,2009)等角度探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然数量上所占比例极少,但研究角度新颖。
另外,体系建设研究、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指导模式研究等都存在研究视角狭隘的状况,笔者在此不一一举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有学者开始探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韩宝庆在对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研究后提出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校应走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区、大学生应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变被动为主动等。但是,现有文献中有关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者对国外的研究只局限于美国。除此之外,在介绍国外指导模式的同时缺乏对国内现状的把握,提出的对策要么缺乏可操作性,要么在国内不适用。
(二)按照研究方法分类
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使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准确。在已有文献中,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性研究的文献总数为1594篇,占全部文献总数的81.58%;采用实地调查或者个案研究的文献总数为348篇,占全部文献总数的17.81%;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学者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形成12篇研究综述,占全部文献总数的0.61%,如图3所示。
理论研究由于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一直深受学者推崇,但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性。而在现有文献中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研究的比例严重失调。除此之外,在现有理论研究文献中也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的状况,例如,以浅论、探究、探析、刍议、试论的角度撰写的相关文献954篇,占到所有理论研究文献总数的59.8%。只有一小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问题,如齐晓梅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刘睿、邹绍岩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角度展开研究,周其洪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操作方法的角度展开研究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但却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