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在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的大力倡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思潮。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提倡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反对消极心理倾向,强调以人为本和积极人性论,关注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幸福生活,主张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第二,强调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观看待人,强调研究每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包括积极人格、积极体验和积极组织系统三方面内容;第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学强调要积极地看待问题,找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的意义。
2运用积极心理学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途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焦点,其教育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环境体系等存在不平衡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并未实现。然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升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开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1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原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心理问题诊断的重点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认知,如果没有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等,就被诊断为是心理健康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集中是疾病的预防、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障碍的克服等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机能、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大学生,注重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对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成长的内在积极动机、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促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他们应对问题时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2.2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固有的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消极观念制约了大学生积极、正向发展,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从消极、被动、补救转向积极、主动和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以价值观、学生观、预防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转。首先从价值观上来说,因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是健康的,因此,应转变只重视少数学生的消极问题的倾向,进而关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提高。其次从学生观来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具有潜在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挖掘和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最后从预防观来说,积极预防观不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是间接通过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与美德,进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努力发动学生身上存在的自主潜力和种种能力实现问题的消解和积极力量的升华。
2.3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体验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大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从这一点出发,建议从积极的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环境体系三个方面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内容。
首先,构建高校教师的积极力量。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多,却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教师具有明显的职业枯竭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倦怠、非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方面。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应将积极心理学因素注入(下转第10页)(上接第7页)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中,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工作快乐感,提高自信、自尊水平,使其充满乐观、求知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使全体教师拥有用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去感受生活的能力,积极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教育。
其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核心的当属主观幸福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方式,应该教导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追求幸福。第一,在心理和生理上关心学生,可以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第二,引导大学生在面对焦虑、压抑、愤怒时尽量避免相关的负性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乐观的情绪中,并让其活跃起来;第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改善社会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增加社会交往,积极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同时努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例如通过友谊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愉悦感;第四,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如通过看书、听音乐、旅游等休闲活动来放松心情;第五,根据身心一体的观点,应鼓励大学生适度加强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增进幸福指数。
最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体系。积极心理学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学科教育中,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积极的心理教育,据此,建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走一条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社会为载体,形成互动和多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此外,营造积极的宣传氛围、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设置积极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创建积极和谐的课内外环境,鼓励大学生在积极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的适应环境,学会积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2.4建立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时,既要诊断心理疾病、关注负性情绪,同时也要了解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正性情绪。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有心理状态评定量表,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很多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而是反映负面、病态心理倾向的量表。而心理健康不仅仅指负性情绪的减少,同时也指正性情绪的增加。高校应利用和发展正面指标和心理测量技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价。关注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幸福感、积极人际关系、积极自我概念、成长的积极内在动机等,用积极的心理状态来刻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树立积极的测评理念,我们测评的目的不仅仅为是为了找出学生的心理问题,诊断学生的心理疾病,而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包括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其次,避免在测评中增强学生“有问题”、“有病”想法,而要促进学生在测验中的积极反应,了解和考虑自己的优点;最后,对测验结果要给予客观全面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测验结果的积极方面,教师也应积极利用测验结果。
-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伙伴选择浅析
- 下一篇:天津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