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郴州:党组织及其活动的历史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北京“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郴州地区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热心追求革命真理,并逐步成长为党在郴州地区的早期活动骨干。马克思主义在湘南的传播,为郴州地区建立党的早期组织作了一定的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1921年10月至1923年底,黄静源(郴县人)等16名郴籍进步青年学生在当时的省立三师或其他地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郴州地区最早的一批建党骨干。1923年6月,郴州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嘉禾县小组成立。次年8月,在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中共嘉禾县特别支部。1924年7月,全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宜章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随后,其他县也相继建立党、团组织。


  1926年6月以后,郴州地区的农工运动蓬勃发展。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各县的农民协会、总工会、女界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以及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普遍建立。7月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湘途经郴州腹地,进一步促进了郴州境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尤其是推动了中共党、团组织的发展,构成了郴州地区党组织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为此后党在郴州地区的长期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党的革命活动在白色恐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坚持下来。
               

1927年,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长沙发生“马日事变”,郴州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和农工青妇学等群众团体普遍遭破坏。反革命的大屠杀,造成郴州地区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大的起落。从此,党的组织发展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困难时期。1927年秋冬以后,在中共湘南特委领导下,“马日事变”中幸存下来的郴州地区党团骨干的活动开始复苏。同时,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郴籍英才黄克诚、肖克、唐天际等一批中共党员陆续回郴,增添了革命骨干办量,从而各县党的组织又逐步恢复。


   1928年1月,朱德、陈毅与中共湘南特委发动了以郴州为中心区域的湘南起义。起义中,党的组织、群众团体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和壮大,构成了郴州地区党组织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但是,1928年4月以后,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朱德、陈毅率湘南起义武装及中心区域党政骨干转移井冈山后,湘南特委被敌打散,革命群众遭屠杀,红色的土地重落敌手,造成郴州地区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起落。


   1928年8、9月间,为统一对湘粤边革命斗争的领导,中共湘粤边工委(书记尹子韶)与中共乐乳宜边工委(书记李光宗)合并,组建中共湘南(驻粤)工作委员会,后又改称为中共湘粤边工委。这个时期,特委在屡遭破坏中顽强地生存与战斗,各县党组织也在艰难斗争中求发展,是郴州地区党组织发展过程的一个“低潮中的坚持阶段”。湘南特委和各县党组织创建了一批活动时间长短不一的游击武装,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特别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地下党和游击队同反动派的“清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存了革命力量,牵制了敌人,在战略上掩护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转移。
               

  抗日战争前期,即从1937年7月至1939年,是郴州地区党组织的第三个发展时期。


   1938年2月,王涛、周礼等在郴州重组中共湘南特委。从1937年冬至1938年春,湘南三支游击武装(桂东游世雄部、湘粤边李林部、耒安永边谢竹峰、刘厚总部)先后下山整训,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特委领导下,各县党的组织得到较快恢复和较大发展。这期间,特委和所属党组织还开办党训班,兴办各类书店,组织读书会,组建剧团、战时服务队、民先队等,广泛宣传、动员和组织民众投入抗日斗争。


   1939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湖南形势日益恶化,郴州地区的党组织也不断遭到破坏,造成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起落。1941年春,湘南党组织曾一度划归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方方)领导。同年8月,同南委失去联系,复归湖南省委。期间,根据党中央指示,湘南党组织处于隐蔽状态,以期“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945年8月,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进抵湘粤边,给湘南人民以极大鼓舞。支队离湘返北时留下了一批湘籍干部,负责湘南党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是郴州地区党组织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即由“消长起落”转变为持续发展、壮大,直至取得革命胜利的时期。组建中共湘南工作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反“三征”斗争。为加强对湘赣边界武装斗争的领导,中共五岭地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湘赣边区工委。1949年3月,按照中共华南分局的指示,在汝城组建了中共湘南地委。


1949年6月至12月5日,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胜利的推动下,全区10个县先后获得解放。郴境解放后,我们党即着手接管建政工作,建立了郴县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其工作机构。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郴州公开执政了,开创新的历史纪元。
                
 

 从1953年起,各级党的组织工作任务,就是保证顺利地由民主改革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保证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和全党的其他工作一样,取得了很大成绩。


   “文化大革命”这十年内乱,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组织工作最混乱的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受到了严重损失。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现了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地、县委组织各级干部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同时,对全区各级党的组织多次进行了调整,工作机构进一步得到了恢复和健全。
               
 六


  1988年,郴州经国务院批准,创办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从此,郴州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1988年至1995年这八年里,郴州地(市)委、郴州行署(市政府)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符合郴州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完成了“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自1995年撤地建市以来,郴州市各级党组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郴州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优,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经济后劲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郴州正在成为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