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郴州文史 > > 详细内容

万华岩摩崖石刻考察散记

2009224上午,受郴州文物处之邀,由文物处主任刘专可带队,我与同事——湘南学院化学系主任李强国教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游杰辉等人一同前往万华岩,考察万华岩摩崖石刻,为万华岩申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做准备。


 万华岩,位于郴州市西南郊外12公里处,地处万华岩镇坦山村。万华岩风景区是仍在发育中的大型地下河溶洞,属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大型地下河洞溶洞为景区主要景点,主支洞已探明九公里多,地下河已知总长8公里多,现在开放的主洞长2245,三个进出口,十二个迷离怪异的大厅,二十三个景点,支洞在主洞430处,洞内石景别致,洞中三大瀑布更是神秘莫测,令人神往。万华岩1978年开发,198751对外开放,90年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各地不乏大型溶洞,但像万华岩这样集溶洞、漂流于一体,全世界也只有我们郴州的万华岩!


   万华岩有长期的洞穴考察、旅游历史。从南宋到民国,有不少文人学士撰文刻碑歌颂万华岩美名,虽经漫长岁月的风霜洗礼,至今尚存碑刻、题字文物数件。千百年来,由于万华岩洞内水流不断,近些年游人如织,不少石刻已被碳酸钙覆盖,而在上世纪80年代的修建过程中,为镌刻“万华岩仙境”五个大字,居然将历史上的一些题刻给毁坏了。


在去万华岩的路上,刘专可主任告诉我们,此行具体工作有二,其一:甑别筛选有价值的石刻,看能否通过化学手段清洗覆盖在石刻上的碳酸钙,还其历史原貌;其二:“在万华岩洞内,发现了民国时期郴州地方著名文人陈九韶等人的墨迹,看看有哪些值得刻下来。”


 二十三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为了解“喀斯特岩溶地形”,曾在班主任、地理老师王发兴带领下,借游万华岩,来此地上过一堂生动的地理课。而今,我已年近不惑,作为郴州文物处的特聘研究员,来为万华岩的旅游事业添砖加瓦了。


 224上午十点,在万华岩管理处办公室文革平主任陪同下,我们来到万华岩洞口。当我们驻足洞口,通过镜头隔岸仰望对面“万华岩仙境”,看到“仙境”两字下隐约可见的古代题字时,不禁扼腕叹息。

一、中国第一劝农碑——《坦山岩劝农记》

  

 在万华岩溶洞口有一高2.5、宽1.73、厚0.54的大石碑,碑身为一天然巨石,碑额以铁线篆题写“坦山岩劝农记”六个大字,字高近二十厘米,屈曲婉转,绵里藏针,似有仙风道骨,极具宋代篆书大家徐铉神韵。碑文23行,四百余字,以柳体楷书而作,用笔起讫分明,线条刚劲有力,结体骨力洞达,体态安详,历经九百年风雨洗礼,碑文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这就是《坦山岩劝农记》碑刻。作者安世隆,知州赵不退门客。赵不退于高宗绍兴十六年由朝奉郎任郴州知军。坦山岩劝农记碑刻为南宋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二月十八日刻记。时任郴州知军赵不退带领部属、官员、门人等到郴州各处巡查,进行劝农活动。当赵不退路经万华岩坦山时,见到此处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奇石甚良,不禁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即兴归来,乃命门人安世隆书以代记,在万华岩就地取石,刻碑记事,以此记载自己在郴州进行劝农的活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农业,每到春季,皇帝们都会颁布劝农诏书,或者亲自装模作样下田耕作,就连风流皇帝乾隆也曾亲自牵牛犁田。宋朝皇帝尤其重视劝农,杭州西湖景区内至今还保存有八卦田,就是宋高宗赵构“躬耕”以示“劝农”的籍田,每逢春耕,赵构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对农事的尊重,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时至今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仍是关于“三农”的。据考,除郴州万华岩的劝农碑,目前国内还有四处劝农碑的记载,它们是:四川广元的劝农碑、吉林长春康熙劝农碑、广西融水县宋代劝农碑(已毁于文化大革命),以及陕西洋县南宋1149年立的《劝农文》碑(漫漶不清,大部磨灭)。因此,我们郴州万华岩洞口,立于南宋1148年的《坦山岩劝农记》,应当是国内目前所存农耕史上第一块“劝农碑”,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


笔者不辞辛苦,于此抄录全文:

 

   坦山岩劝农记

 

   赵不退命门人安世隆记


建炎天子即位之十九年,眷怀南亩,无以慰其勤,乃诏郡国司牧臣,每岁之春,躬行阡陌,敦劝农桑,以昭示务农重谷,天下之本之义行。


郴郡太守玉牒赵侯暨别乘庐侯,钦承制旨,夙夜惟寅,民事之宜率古是振,当视政之明年春,南至于会胜。今年春,考卜西筹,得此坦山焉。于时,原人举趾,嘉种荐陈,庞眉鹤发之叟,接武来会者数十辈。于是傧相揖进于庭,对扬王之休命,言喻祥复,使人人咸知,君上无一念不在斯民,盖所以谨敦劝之方,申归美之志,礼也。劳酒既加,抚存既备,以手加额者,不约而齐曰:“孰谓二三太平遗老,复睹中兴圣政之行,天或假以须臾,尚翼拭目以见东都之会。虽然,今日之事仲叔季弟、幼子童孙,敢不竭力耕田,以供五民之职。”已而宾既醉止,事协礼成,秣马巾车还辕。


趣戒幕下,诸公相与升阶而请曰:“昔人或为山林之游,或为园囿之赏,且得讬文琬琰以歆艳来世。今使君此行,王命也;礼文之举,政典也。抚迹前闻,况岩石甚良,可磨可镌,僚佐多贤,其文可述。敢告执事。”侯曰:“诺。”遂命门人缀缉其语,书以代记。时统元绍兴龙集戊辰月应夹钟蓂余三荚也。


同官会者九人……

当年赵不退命人刻碑纪盛时,倡导“务农重谷,天下之本”,意在劝农,亦为青史留名。清代诗人邓世良曾赋诗《劝农碑》感怀:

 谁将劝戒重农功,宋代知军仰赵公。

 笠影人来红雨外,鸠声韵杂绿云中。

 畦边信切丁宁语,陇外犹传子惠衷。

读罢丰碑怀往迹,万华岩内碧烟笼。

 八百六十一年后,当我仍在这里抄录这篇《坦山岩劝农记》时,赵不退应该在天有灵了。

二、万华岩摩崖石刻群

 

   在《坦山劝农碑记》后面左侧三米处,另有《坦山万华岩叙碑》,碑高1.5,宽1,厚0.3,清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立,廪生候选训导黄中理、畅茂李柏盛撰,碑文800字,碑横额直书阴刻正楷,字迹清晰无剥蚀。记叙了太平军攻入郴州和退出郴州的时间、地点,以及当年太平军犯郴及当地百姓抵抗的情况。


 进得洞来,抬头仰望,可见洞顶镌刻“万华岩”三个红色大字,三字距地面高33.3。阴刻直列楷书,字径1*1.2,沉雄遒劲,镌刻险绝,既有颜真卿的饱满厚重,亦兼欧阳询的精研端庄。两旁有落款,上款为“郡守杨昌子立”,下款为“通守李朴书”,身份和姓字径约20厘米,但两人之名“昌子”和”朴”仅5厘米,且与姓相隔约30厘米,字迹清晰,引人注目。


看完几处完好清晰的石刻,我问:“那些被碳酸钙覆盖的呢?”文主任指着洞口左面崖壁说:“那里有几块刻书法的,可惜不清楚了。跟我来!”我立即拔腿跟上,攀上一处崖壁,随着文主任强光电筒所指,隐约可见在约一平方尺的石壁上,刻着“万花岩、静、淳熙甲辰、颍川乐内居士”等字样,(古文中“花”与“华”相通)我再三细看,也只能辨出十来字,“有拓片吗?”“有!”“那就好,到时借我研究。”


 在“乐内居士”题字的左面三米处,另有三处崖刻,依稀可辨“武()()深甫、郴阳李明()、”等字样。在这两处石刻的正上方刻着三个约60厘米的大字——“万华岩”,左边落款是“武林()()甫书”,这处题字已经被涂上了鲜红的油漆,我在从岩壁上退下来时,借着余光突然发现,在“万华岩”题字“万”的右侧岩石拐弯处似乎还有字,我兴奋得叫起来,已经散去的人们又聚拢来,我爬上去,果不其然,上面还有“淳熙甲辰”的字样,这两处石刻,落款时间与前面“乐内居士”同样是“淳熙甲辰”,即“1184”年,时在南宋。看到这,我的脑海中来了灵感,对随行的记者说:“万华岩离郴州这么远,可是在南宋时,赵不退刻劝农碑,不立在城里的苏仙岭,却选在万华岩,而且有这么多人游玩题字,这说明万华岩在南宋就是很热闹的旅游景点了。不然,赵不退刻碑有谁来看呢?要知道,那时候老百姓跋山涉水来这里至少得一天啊!”我又对文主任说:“以后你们宣传万华岩的旅游时,不但要大力推介这里的溶洞风景,还要将万华岩的历史人文介绍给游人。”!

三、陈九韶六探万华岩

 

   看完洞口的石刻,刘专可主任说:“洞里还有陈九韶的很多题字,我们去看看。”对于郴州老城中山西街的陈家大屋及其主人陈九韶,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1928年湘南起义时,起义军指挥部曾借住陈家大屋,20089月,为纪念湘南起义七十周年,现悬挂于“陈家大屋”门口的匾额——“郴县苏维埃政府”,就是由我用欧体正楷亲笔书写的。


 陈家作为郴州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几百年来名人辈出,早在乾隆、嘉庆年间,其高祖陈昭谋、曾祖陈振玉就曾先后任郴州东山书院山长,道光年间,陈家又出了个湖南四杰之一的进士陈起诗。解放后,陈氏家族散落在国内外的高级知识分子依然有上百人之多。


陈九韶(18751968),字先瀛,号雯裳,郴州市中山西街陈家大屋人,出生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岁试一等补禀。后肄业于北京国立财政学堂,又转国立法政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于光绪三十二年在郴州城陈家大屋创立州内第一所女子小学——郴州女子初等小学堂。辛亥(1911)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首任国民党郴县分部长,后改任中国国民党总部文书科干事。民国2年(1913),当选为国会众议员。民国67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陈九韶同湘籍议员赴粤,参加孙中山于818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会后,被孙中山委任为总统府参议、中华总工会会长。不久,回郴寓居,办私塾。1949年郴县解放前夕,致书县长周庚星,敦促投诚。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文史馆馆长。1968年病逝。


 进得洞来,沿溪而行,一路上溶洞景观虽然美不胜收,但心里惦记着陈九韶的题字,我们一路前行,不一会儿便到了洞内休息大厅。224这一天,因为中午还要开讨论会,我们在文主任陪同下,匆匆而过,大致浏览了洞内陈九韶的题字,得知陈九韶在民国四年(1915年)曾数次来过万华岩。


  226日,我和游杰辉先生再次来到万华岩,我对陈九韶在洞内留下的墨迹,进行了详细抄录,以备日后刻字保护。


 这一次,万华岩管理处办公室的罗亚平副主任加入了考察。进洞约二三里,领路的文主任停了下来,猫腰钻进了一处较高的小洞,电光一指,道:“这里有陈九韶的题字。”我迎上去,果然是一处朱砂字迹,从右至左竖排写着:“民国四年八月晦日,陈九韶、邓颖、陈为棻、王武、谢开元同游此。”我们一边看,一边揣测其他几个人的身份。就在陈九韶题字的左下角,另有“侍者:蔡金山、杨元、李操谱、操明、张学福、曹林芝到此”的字样,字体都是颜真卿行书的风格,显然出自一人之手。尽管写在岩壁上,行笔却很轻松,可见那时的读书人手上功夫很老道。


 正准备离开,有人发现更里面的岩壁上还有墨迹,题字的地方拐 了弯,在上下两层极狭窄的石壁间,只能踮起脚把头伸进去看,电筒灯光凑近了反光看不清,离远了视线角度又不对,我进进出出反复几次,好几回都碰到了头顶的岩石,好几回想放弃,可好奇心和责任感又促使自己不忍放弃。要知道,如果我都不能将字断出,游杰辉先生将来又怎能刻出来呢?我不想给历史留下遗憾。如此反复几遍后,我终于看清了文字的内容:“陈九韶、李锐、许兆昌、游此岩最深处,誌此。昌题”.显然,题字的是“许兆昌”。那么。“许兆昌”是谁呢?而且这里进洞才两三里,怎么会是“此岩最深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向前行进,找寻陈九韶留下的墨迹。


 这一天,我在万华岩洞内一共抄录到民国期间题字共十八处,其中包括陈九韶及原郴州专员萧文铎(“民国二十九年冬,奉命巡游,……道经保和圩”,)、革命烈士“曹第煌留题”(曹第煌家与陈九韶家相邻)等人的墨迹。


 回到家中,查阅资料,有幸的是,居然在郴州已故学者、原湘南学院中文系刘华寿先生编撰的《郴州历代诗文选注》中找到了陈九韶写的《游万华岩歌并序》,序文如下:


 (小序)岩在郴坦山,距城二十五公里,雄怪幽黝,中包大溪为迷桥。河源岩口,水深寻丈,游者须以剃稻木巨罂,二三连缀,秉松炬入,约半里,滩阻,罂不克进,溯流而上,揭厉而行,所见殊形诡状,惊心骇目,得名万华,洵非诞也。乙卯秋,余初偕邓荆秋表兄,家筠岚叔,门人王伯威往游,入才二三里,获一奇石以出。(第一次进洞)泊后与县尹楚北许子敬言之,渠适得代,欣然命驾,遂于十月朔。并约盐榷长沙张恺陶,……相与重游。村氓闻讯,从入甚众,松脂食物,均为所耗,亦仅入五六里而返。(第二次进洞)余既蓄有二次,誓欲穷其底蕴,。越六日,复同筠叔、首动甫表弟、门人罗叔弘、田韶青、曹星垣、甥李慕青、儿子景寿,作最后探险。(第三次进洞)一切济胜具预为部署,随从咸给标识,无者屏不与,余立水畔监之,…………是役也,辰入酉出,冥行地底历十数小时之久,若外循山路,至此亦仅十里而弱,乃溯伏流,崎岖纡折,实不下二十余里。而洞口适踞山顶,若巨斛然,其谲变出人理想外。噫!造化不可谓之狡狯矣哉。诸洞悉有明代避兵旧垒,然中厄幽阻,实从古无一人能周行者。余开始,冒险,艰窒获通,快何如之。喜极作歌,以谂来者。


 …………(诗歌省略)


 在序中,陈九韶详尽的记录他于1915年三次进入万华岩探险的经历,结合洞内题字,可以确定陈九韶曾经六探万华岩。


 1、序文中“乙卯秋,余初偕邓荆秋表兄,家筠岚叔,门人王伯威往游,入才二三里,获一奇石以出。”是陈九韶在1915第一次进入万华岩,这次他“获一奇石”。我在洞内抄录的“民国四年八月晦日,陈九韶、邓颖、陈为棻、王武、谢开元同游此”和“陈九韶等到此岩,游此,进里许,见大水涌湃,谓其胆怯,仅至此也。”(朱砂色)


就是他第一次进入万华岩留下的题字;


  2、“泊后与县尹楚北许子敬言之,渠适得代,欣然命驾,遂于十月朔。并约盐榷长沙张恺陶,……相与重游。”,同行的有“县尹楚北许子敬”,是1915年郴县的代理知事——县长,这一次,陈九韶在洞内写有“民国四年冬许兆昌、李锐、陈九韶同到此”,题字中的“许兆昌”当是此人。


   这是陈九韶第二次进入万华岩


  3“越六日,复同筠叔、首动甫表弟、……儿子景寿,作最后探险”,这一次,陈九韶成为第一个走通万华岩的人,“忽睹高处暗光,同人度为出洞,狂喜奔赴,至则仰视苍昊,才()如镜。……然中厄幽阻,实从古无一人能周行者”。这一次,陈九韶在洞内也有题记:“民国四年十有一月廿六日,陈为棻、陈九韶、田荣钰、李玠、罗毅、曹第煌同向万华岩游通至此。九韶并题,携子景寿偕游,时年正十一岁。韶题。”


 注:此处以隶书题字,陈九韶隶书似取法清代隶书大家伊秉綬,字形一反隶书扁形的体势,变扁为长,宽博雍容,静穆沉雄,颇具大家气象。


  4陈九韶在写完《游万华岩歌并序》不到一个月,他意犹未尽,“民国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陈九韶取石后复来此并题,携陈为棻、杨()遥二人同游。韶记。”,(陈九韶第四次进万华岩);


 5民国五年二月,陈九韶、首绍南、首冠英、田荣名、陈为棻同游此(陈九韶第五次进万华岩);


  6民国十五年四月廿日,祁县高炳垓偕姪聘华及邑人邓颖、彭润芝、谢玉谱、谢馨蕃同游。陈九韶题。(陈九韶第六次进万华岩)。


 有趣的是,陈九韶当年进入万华岩,使用的工具居然是“以剃稻木巨罂,二三连缀,秉松炬入”,这里的“巨罂”就是我国广大农村打稻谷用的“王桶”,漂浮而进,不亦乐乎!当然,陈九韶来万华岩,除了探险,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题字和序文中都提到的——“取石”。清嘉庆年间郴州学正蔡来仪在其《游万华岩记》叹息“火几息,惧迷失归路,乃返。”,陈九韶序中“实从古无一人能周行者。余开始,冒险,艰窒获通,快何如之”,故陈九韶也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走通万华岩的人。

四、万华岩摩崖石刻考察的四大发现

 

    从万华岩归来,我迫切地研读拓片,查阅相关资料,有四个惊人发现:


(一)南宋名胜——万华岩


  在南宋时,就已成为郴州的旅游胜地,理由如下:


1南宋时,郴州郡政府在今天郴州老城区内,如此重要的《劝农碑》,不立在城内或者苏仙岭,却选在万华岩洞口,说明万华岩游客众多,否则,无人来看。


 2乐内居士书法拓片极其模糊,且个别字完全剥落,我通过认真释读,仍旧发现是首歌咏万华岩的七言律诗:“万华岩裹坦山(),()翠云根疑晓烟。凿透灵渊龙虎伏,恍开仙迹鬼神跧。风清历历真人语,画静闲闲道德宣。我若有缘师不(),愿求妙旨达真诠。”落款:“闻岩中有诵经谈笑之声,淳熙甲辰岁季秋朔日(1184)、颍川乐内居士书”


诗中“风清历历真人语,画静闲闲道德宣”和落款,说明当时万华岩一带应该是宗教活跃的场所,估计庙观就在万华岩洞口。而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由朝散大夫知郴州军的阮阅,在其《郴江百咏。坦山岩》中写道:“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层岩虎豹忧,鸟道不通车马到,只供衲子羽人游。”诗中的“衲子羽人”,分别指“僧人”与“道士”,就是佐证。


  3、乐内居士旁边石刻拓片释读结果,进一步说明万华岩在南宋时声明远播:


 1)、第一处崖刻高60厘米,宽30厘米,共27字,字径5*6厘米,内容是:“咸淳九年()1276年,(1275年,???)癸酉三月中瀚郡守赵崇棹郡臣公孙止、教授林应春判官赵必洤、推官赵珪、司理陈翔文、司法伍应简、主簿赵时鏕、主学谢梦旂同游”;


  2)、紧挨这处题字,还有第二处四行稍大的石刻,内容是:“武()()深甫、三山因尚人、郴阳李明达、淳熙甲辰岁仲秋已巳日同游”,“深甫”上方的缺二字,


  3)、所幸的是在这二处石刻的正上方刻着三个约60厘米的“万华岩”三个大字,左边落款是“武林()()甫书”,“武林下方”可见一个以残缺的左右结构的字,但从剩余的“左耳旁”和“東”来看,书写者应当是姓“陈”,据此可段定:这两处缺失的人名是“武林陈深甫”。南宋时的“武林”,即今天的“杭州”,彼时南宋的京都。??故落款全文为“淳熙甲辰岁季秋辛卯日”)。


 乐内居士左面的三处石刻落款时间都在“淳熙甲辰年”(1184年),且乐内居士来自河南颍川,陈深甫来自武林(今天的杭州),说明当时慕名来万华岩的外地游客信徒很多,人气很旺。


  (二)“万华岩”三个大字是“元代李朴”所书,非南宋人,杨昌子亦非隋朝人也!


关于杨昌子所处的年代,有说是南宋人,也有说是元代人,万华岩管理处办公室的罗亚平告诉我,他们的导游词一直将“杨昌子”介绍成“隋朝郴州郡守”。笔者查阅相关记载,在一本清嘉庆年间翻刻的《杨总管诗》,发现作者为“元、杨昌子”,故关于杨昌子为“元代至正三年(1266)郴州路总管”的记载是可靠的,李朴为元至元前期(1265--1274),朝散郎通判郴阳兼管劝农营田事。


 今天,游人在距万华岩五百米开外,就能看到崖壁上巨大的“万华岩”三个大字,就是根据洞内大厅元代“李朴”的题字在20世纪80年代翻刻的。


()万华岩洞口碑刻及摩崖石刻不是“六处”,而是“七处”。


 多年来,相关部门有关万华岩洞口碑刻及摩崖石刻的记录一直是“六处”,此次湖南省文物局呈送给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荐坦山劝农记碑刻及万华岩摩崖石刻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动物的报告》”也照搬这一错误数据。


 原因是:郴州地方官员“咸淳九年,(1276年)癸酉三月中瀚郡守赵崇棹郡臣公孙止、教授林应春判官赵必洤、推官赵珪、司理陈翔文、司法伍应简、主簿赵时鏕、主学谢梦旂同游”的石刻与““武林陈深甫、三山因尚人、郴阳李明达、淳熙甲辰(1148)岁仲秋已巳日同游”的石刻紧靠一起,被人们忽略,错误的认为是同一块石刻,做拓片时也并在一张纸上。而实际上,两处石刻书法风格、大小完全不一样,而且时间相隔有一百二十八年!


  (四)万华岩洞后的城墙,不是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所建,而是明城墙。


   初到万华岩,工作人员告诉我“万华岩洞后的城墙"是“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所建”,当时我心里就犯嘀咕,太平军在郴州来去匆匆,哪有时间开山放炮建城墙呢?对此,陈九韶在他的《游万华岩歌并序》有明确记载:“诸洞悉有明代避兵旧垒”,陈九韶生于1875年,距太平军起义仅有几年时间,万华岩洞后的城墙若是太平军所建,他不可能不知。


   万华岩自20世纪80年代开放以来,一直以其多姿多彩的溶洞景观吸引世人,我相信,随着万华岩摩崖石刻人文历史的挖掘整理,随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户万华岩,神奇诡异的万华岩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特此感谢提供资料、拓片的郴州文物处刘专可主任、万华岩风景管理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