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苏仙岭
秦少游与苏仙岭三绝碑
苏仙岭三绝碑的来由
“三绝碑”是郴州市著名的文物古迹,碑址在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境内,紧邻郴州市城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国有十大著名“三绝碑”: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三绝碑、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柳子庙《苏轼荔子碑》、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福建泉州《万安桥记》大字碑、河南临颖《上尊号与受禅碑》、湖南祁阳《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开善寺《宝志公象赞诗碑》、陕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郑州《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苏仙岭三绝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绝碑”之首。
“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三绝碑”的来历,说来话长,首先得从秦观说起。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东坡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曾经受苏轼的推荐而应召进京,当过国史编修。后来,因新旧党朋之争受牵连,屡遭贬谪,最后被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流放到当时被称作蛮夷之地的郴州。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79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观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绝碑”。
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有许多版本。差异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以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为例,即“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四处。与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一样的有:《湖南通志》、嘉庆《郴州总志·艺文·词》。《万历郴州志》为“知何处”、“斜阳暮”、“本自绕”、“可堪”。《嘉庆郴县志》为“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湖南地理志》为“无寻处”、“斜阳暮”、“本自绕”、“可怜”。《宋词选》(胡云翼)、《词苑丛谈》(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无寻处”、“斜阳暮”、“幸自绕”、“可堪”。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差异,古今文学界一直都有争议。如:《野客丛书》、《词品》、《诗话》、《词苑丛谈》、《贵耳集·卷下》等书都有讨论。不过,窃以为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当为秦少游填词时原稿。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文人抄摘修饰异化或者避讳替词而来。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 郴州人民在三绝碑亭的左侧立了秦观的铜像。遇仙桥对面的一座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三墙门楼宋代建筑即为郴州旅舍,现辟为秦少游纪念馆。1990年,全国第三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在郴州举行,秦学会副会长、秦少游的第33代孙、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秦子卿参加了那次会议。展览室门额“淮海遗芳”及其楹联, 就是秦子卿撰写的。
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韩愈与廖正法的君子之交
景星观内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
《韩愈送廖道士序碑》所提廖道士,名法正,郴人,景星观道士。治病有术,常栖息于衡山。咸通六年(865),召入朝,为懿宗治病有验,封官、重馈均不受。赐号元妙贞人。旧志仙释卷将廖法正列为郴州九仙之第四。入湖广通志。韩愈于“唐永贞[805]年,在郴待命北上,10月取道衡潭,游南岳与廖正法接谈深为器重,别时作序送之”。
《万历郴州志》载:“廖真人乃景星观道人正法。唐懿宗诏入内,行道术有验。后乞归山。过公安渡,二圣兴波,不令渡江。道士自水面而渡。其神随之。至观,道士语曰:‘吾入室炼丹,成与汝分饵。且于门守护。’后隐山。后出于连州靖福山,白日升仙去。”文中所说景星观座落于苏仙岭半腰,又名云中观,始建于唐,是唐代道士廖正法修练之处。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为廖正法写下的一段书序,就是《唐韩愈送廖道士序》。
《序》曰:“五岳于中州,衡山最远。南方之山,巍然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最。最远而独为宗,其神必灵。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气之所穷,盛而不过,必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所感,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钟乳桔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村,不能独当也。意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生其间,而吾未见也。其无乃迷惑溺浚于老佛之学而不出耶?廖师郴民而学于衡山,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岂吾所谓魁奇而迷溺者邪?廖师善知人,若不在其身,必在其所于游。访之而不吾告,何也?于其别,申以问之。”
刘瞻题名白鹿洞
洞口顶端原有悬石,上书“白鹿洞”三字,字大如斗,楷书直列阴刻。20世纪70年代挖防空洞时毁原刻。洞口右侧原有郴人唐宰相刘瞻手笔题刻。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镌刻“白鹿洞”三字时被毁。
刘瞻,郴州城区人,唐代两度出任宰相。后人念其为官清廉,不畏权豪,自奉俭约,死后在其故居一一河街乌石矶建祠祀奉。故居进门左侧墙上,嵌“刘平章故里”唐代楷书阴刻石碑。后改为娘娘庙,已圮。
徐霞客冒雨登苏仙岭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江苏南直隶江阴人。自幼好学,博览图经地志,22岁弃科举,从事旅行和地理考察,历时28年,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区。他用日记体形式写成《徐霞客游记),对祖国的山川河流、地质水文、植物等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纠正了一些错误和偏见,提出了许多科学的论述。一部{徐霞客游记)价值连城,名垂青史,是祖国科学文化的瑰宝。
公元1637年,徐霞客游访考察了郴州苏仙岭。丁丑四月初十,徐霞客自坳上万岁桥乘船顺郴江河而下,午时左右到达郴州南关。那日天正大雨,徐霞客无暇入城,就在河上酒肆中草草用了午餐,准备上岸考察苏仙岭。同僚劝他休息一日,待明日雨停放晴之后再上山不迟。徐霞客哪里肯听,并批评同僚说,“明日又有明日游,老夫今年已五十有一,还有很多名山胜水未曾涉足,若不抓紧,则大业难图矣。”这位年过半百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头戴母亲亲手为他编织的“远游冠”,身披雨盖,离船上岸,冒雨向云遮雾绕的苏仙岭进发。
行不多远,“人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由此半里,即为乳仙宫。”乳仙宫的乘宗和尚出迎接待,热情邀徐霞客进宫歇息。徐霞客对祖国的名胜和宗教信仰非常虔诚,他见自己一身雨水,两脚泥泞,怕玷污了神圣和尊严,遂婉言谢绝.;不肯入宫。就从宫后小径直插白鹿洞。只见“洞门高丈六,洞东向皆青石进裂,二丈之内,即成峡而入。已转东向,渐洼伏黑隘,无容匍匐矣。”徐霞客游罢白鹿洞,随即进逼中观。但见观门甚稚,中有书室,花竹扶窗。尼姑王氏出迎,邀入宫。徐霞客照旧谢绝。由观右小路直登顶庵。
天公像是与徐霞客作难似的,雨越下越大。加上山路陡峭,徐霞客一行确实有些举步艰难。快到顶庵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头上的“远游冠”被风吹进了山沟。望着雨雾中的万丈深壑,同僚劝徐霞客弃冠前行,明日进城买顶就是。徐霞客满脸怒色,望着同僚愤然道:“此冠乃母亲心血,怎能一弃了之?”说罢冒雨踏泥,披荆斩棘,奋然滑下山沟。同僚无奈,只得随行去拾那顶贵如黄金的“远游冠”。经过几番周折.主仆二人费了九斗二虎之力才将那顶“远游冠”寻回来。待到达顶庵时,徐霞客已是浑身透湿,从头到脚都流着水哩。
顶庵众僧侣被徐霞客这种虔诚笃实的精神所感动,大家抬来火盆,一边叫徐霞客向火,—边帮徐霞客烤衣。徐霞客更衣,弹尘整冠,在苏仙像前顶礼膜拜,行了朝谨礼。晚饭后,徐霞客向老僧们询访了苏仙岭的地理风情和苏耽的美丽传说,记了厚厚的一本。
次日清晨,徐霞客起了个大早,独自游览了顶庵内外。对庵内的人文景观和庵外的自然景观都作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早饭后,徐霞客辞别了顶庵僧侣,徒步下山。他采撷了两枝瑰丽的蔷薇花,恭敬地献在乳仙宫的香案前。乳仙宫的乘宗和尚对徐霞客怀着深深的敬意:昨日满身泥水,不忍进宫;今日又采来鲜花,奉献圣贤,真是难得的知书达礼人啊。他以香茶斋点招待了客人,并赠与徐霞客“仙桃石”数枚。乘宗和尚向徐霞客介绍:“此乃苏仙岭之宝物。其形似桃核,故名曰‘仙桃石’。传说苏仙种桃于马岭,造福于郴州,其桃核入土,百年之后,遂成桃石。此物坚硬无比,石中有核,研磨冲酒口服,能治心腹绞痛之病;又能破坚解毒,活血去瘀,乃仙药耳。”
《徐霞客游记》摘抄(游苏仙岭)
丁丑(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四月初十日,雨虽止而泞甚。自万岁桥北行十里,为新桥铺,有路自东南来合,想桂阳县(今汝城)之支道也。又北十里为郴州之南关。郴水东自山峡曲至城东南隅折而北,径城之东关外,则苏仙桥横亘其上。九洞甚宏整。至是雨复大作.余不暇入城,姑饭于溪上肆中。乃持盖为苏仙之游。随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苏仙桥,随郴溪东岸行,东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经东上山,入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由此半里。即为乳仙宫。丛挂荫门,清流界道.有僧乘宗出迎客,余以足袜淋漓,恐污宫内,欲乘势先登山顶,与僧为明日期,僧以茶笋出饷,且曰:“白鹿洞即在宫后,可先一探”。余急从之。由宫左至宫后。则新室三楹,掩门未启,即排以入石洞,正当楹后崖,高数丈,为楹掩,俱不可见。洞门高丈六.止从楹上透光入洞耳。洞东向,皆青石进裂,二丈之内,即成峡而入。已转东向,渐洼伏黑隘,无容葡伏矣。成峡处其西石崖倒垂,不及地者尺五,有嵌裂透漏之状。正德五年(1 511),锡邑秦太保金时以巡抚征龚福全,勒石于上。又西有一隙,侧身而进,已转南下,穿穴葡伏出岩前,则明窦也。复从楹内进洞.少憩仍至前宫.别乘宗,由宫内右登岭.冒雨北上一里,即为中观。观门甚雅,中有书室,花竹修然,乃王氏者;亦以足污未入.由观右登岭,冒雨东北上一里半,遂造其顶。有大路由东向迓入者.乃前门正道;有小路北上沉香石飞升亭,为殿后路。余从小径上。带湿谒苏仙,僧俗谒仙者数十入,喧处于中,余向火炙衣,引适其适,不暇他问也。邯州为九仙二佛之地,若成武了之骡岗在西城外;刘瞻之刘仙岭在东城外;佛则无量,智俨廖师也俱不及苏仙,故不暇及之。
十一日,与众旅饭后,乃独游殿外虚堂。堂三楹,上有诗篇环列,中有额,名不雅驯,不暇记也。其堂址高,前列楼环之,正与之等。楼亦轩敞,但未施丹垩,已就欹裂。其外即为前门殿.后有寝宫、玉皇阁,其下即飞升亭矣。是早微雨,至是微雨犹零,仍持盖下山,过中观,入谒仙,觅僧遍如,不在。入王氏书室,折蔷薇一枝,下至乳仙宫,供仙案间。乘宗仍留茶点,具以仙桃石馈余,余无以酬,唯劝其为吴游,冀他日备云水一供耳。宫中有天启初(1621)邑人袁子训雷州二守碑,言苏仙事甚详:言仙之母便县人便即今永兴,有浣于溪,有苔成团绕足者,再四感而成孕、生仙。于汉惠帝五年(前190)五月十五,母弃之后洞中即白鹿洞。明日往视,则白鹤覆之,白鹿乳之.异而收归,长就学师,欲命名而不知其姓,令出观所遇。遇担禾者以草贯鱼而过、遂以苏为姓.而名之曰耽,常同诸儿牧牛羊,不突不扰,因各群畀之,无乱群者,诸儿又称为“牛师”。事母至孝,母病思鱼脍,仙往觅脍,不宿而至;母食之,喜问所从得.曰:“便。”便去所居远,非两日不能返,母以为欺。曰:“市脍时舅氏在帝.且询知母恙,不日且至.可验。”舅至,母始异之。后白日奉上帝命,随仙官上升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七月十五日。母言:“儿去,吾何以养?乃留一柜,封识甚固,曰:“凡所需,扣柜可得。第必不可开。”指庭间橘及井,曰:“此中将大疫,以橘叶及井水愈之。”。后果大验。群人益灵异之,欲开柜一视,母从之,有只鹤冲去,此后扣柜不灵矣。母逾百岁。既卒,乡人仿佛见仙在岭。哀号不已,邯守张邈往送葬.求一见仙容,为示半面,光彩射人,又垂空出只手,绿毛巨掌,见者大异.自后灵异甚多,俱不暇览。第所谓沉香石者,一石突山头,予初疑其无谓,而镌字甚占,字外有履迹痕,则仙人上升遗迹也。所谓仙桃石者,石小如桃形,在浅土中,可锄而得之。峰顶及乳仙洞俱有,磨而服之.可己心疾。亦橘井之遗意也。传文甚长,略识一二,以徵本末云。还过苏仙桥,从溪上觅便舟.舟过午始发.乃过南关入州前。复西过行台前,仍出南关。盖南关外有十字口,市肆颇盛,而城中甚寥寂。城不大,而墙亦不甚高。郴之水自东南北绕,其山则折岭横其南而不高,而高者皆非过龙之脊。午后下小舟,东北由苏仙桥下顺流西北去,六十里达郴口:时暮色已上,而雨复至,恐此北往无便舟,而所附舟连夜往程口,遂随之行。郴口则郴江自东南.耒水自正东,二水合而势始大。耒水出桂阳县南五里耒山下.西北至兴宁县.胜小舟;又三十里至东江市,胜大舟;又五十里乃至此。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无寸上不丽。志称有曹王寨,山极险峻,暮不及登.亦无路登也,丹人夜鼓棹.三十里.抵黄泥铺.雨至而泊。余从篷底窥之,外若桥门.心异,因起视.则一大石室下也。宽若数间屋,下汇为潭,外夏若环桥,四舟俱泊其内。岩外雨声潺潺,不意梦中睹此奇境。四鼓乃止。雨止而行,昧爽达程口矣。乃登涯。
毛泽东关心三绝碑
湖南郴州苏仙岭风景区有一块闻名遐尔的“三绝碑”,乃北宋 绍圣四年,著名“婉约派”词人代表,“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因 支持王安石变法,遭受朝庭打击,被流放至此,他游览苏仙岭后,悲愤交加,满怀凄凉,回到旅舍便填了《踏莎行·郴州旅 舍》一词。苏轼于伤感之中,特地为这首词写下了跋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后来米芾获得秦词、苏跋,即挥毫泼墨一并书写下来。到南宋年问,郴州知军邹恭仰其清湛的艺术价值,特地 令人将米芾所书秦词、苏跋摹刻在苏仙岭一块摩崖上。
毛泽东与“三绝碑”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逸闻哩!
1961年,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赴省会长沙出席中共湖南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分组讨论期间,省委领导把陈洪新介绍给专程从北京回家乡参加大会的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亲切地握住陈洪新的手说:“哦,郴州我曾经去过的。宋朝有个词人叫秦少游,此人很不得志呀!贬至郴州填了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抒发他孤独和无可告诉的苦闷心情。陈书记,不晓得现在还寻不寻得到那块三绝碑呀?你晓不晓得是哪三绝?”陈洪新不知从何答起,只好结结巴巴的回答:“主席,这,这,三绝碑我不大清楚……”毛主席见陈洪新面有难色,就和蔼地呵呵呵笑着说:“祖宗留下来好的东西,我们要保护好,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嘛!”接着,毛主席就屈指数来,如道家珍:“淮海词,东坡跋,元章笔素号三绝…”毛主席本是诗词里手,他雅兴勃发,又操着浓厚的湘潭口音,绘声绘色有板有眼地吟诵起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主席精彩的朗颂,倾倒了在场的人,连声称赞毛主席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记忆力。
陈洪新回到郴州,牢记毛主席的话。向地委汇报省党代会情况时,谈及毛主席问到三绝碑之事,不无内疚地说:“主席问我三绝碑,我真是一问三不知,被问得出了一身冷汗。”之后,陈洪新又电话约请郴州师专古汉语教授单泽周先生,把原委细数说来,并自责地说:“作为一个在任的地区父母官,对当地的三绝碑却一无所知,抱愧啊”单泽周先生把“三绝碑”的来龙去脉以及现状一一道出。陈洪新坐不住了,在单泽周先生陪同下,率地委一班人前往苏仙岭,拾级而上了一个陡坡,果然在一块长满台藓,被枯藤荆棘覆盖的崖上找到了“三绝碑”;虽然被风雨浸蚀,斑斑驳驳的字迹仍依稀可认.陈洪新见状,心情激动地说:“不能再让其荒芜下去了,要马上组织人整理开发!”
恰在这时,湖南宜章籍的原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回宜章探亲,路过梆州,也一道与郴州地委研讨了开发苏仙岭风景区,修复整理“三绝碑”,兴建护碑亭,为秦少游树碑立传等具体措施.由陈洪新牵头,成立了“郴州地区文物保管委员会”。不久,省里作了批示,并拨专款2万元修公路一条,建护碑亭一座,树碑一块,重拓厂原迹。历经沧桑的“三绝碑’,由于毛主席的过问,面目焕然一新,重新面世。
1965年,原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郴州视察,游览观赏了“三绝碑”后,又听陈洪新谈起毛主席关心“三绝碑”的这一段逸闻,有感而发,步秦少游《踏莎行·郴州旅舍》原韵,反其意而填词一首:翠滴田畴,绿浸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如今,“三绝碑’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在护碑亭旁,又新铸了秦少游铜像。秦少游曾经寓居过的“郴州旅舍”也恢复了原样,供游人观赏。
陶铸和词《踏莎行》
陶铸(1908-1969),湖南祁阳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
1963年3月27日,陶铸同志第一次来郴检查农业生产工作。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在工作汇报中,提到毛主席两次过问三绝碑的保护情况,陶铸同志十分重视。
1963年3月28日早饭后,陶铸同志来到苏仙岭。在三绝碑处游览“秦词”后,陶铸同志兴致非常高。一字一句吟诵秦少游的《踏莎行》,不时发出感叹和议论。随后,陶铸同志徒步登山,从山上到山下,游览了一天。在游览过程中,陶铸同志边走边看边讲,对如何具体规划建设好苏仙岭公园和风景游览区,作了很多重要指示。
当天晚上,陶铸同志不顾一天劳累,欣然提笔,步秦少游那首词的韵,亲笔手书《踏莎行》一首。
陶词写好后,湖南省委领导张平化、王延春同志曾带到北京,请胡乔木同志看过原稿。胡乔木同志称赞陶词词意清新、音律铿锵、豪情磅礴、腾跃回荡,写得很好。胡乔木对陶词原稿下阕“渠飘练素”的“练”字该为“束”字,以求与上句“桥跃飞虹”的“飞”字相呼应,其余字句未改。后来,陶铸同志反复琢磨,最后书写定稿时,在词前加了一段文字,改为1965年3月他来郴州时的作品(即最后定稿书写成碑文的词稿)。
陶铸同志在《踏莎行》词前写到:“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词曰:
“ 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去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1966年下半年,当时中共郴州地委按1966年3月收到的陶词原稿描绘,镌刻于碑,置于三绝碑护碑亭内。后在文革中被毁。其后重建。
1988年1月,陶铸同志的夫人曾志来到郴州,参观了嵌于“三绝碑”石壁旁、刻在白玉石上的陶铸同志新词。1988年2月,曾志同志从北京亲笔致函郴州地区党史征集委员会负责同志,建议用陶铸亲笔字刻碑。当时地委负责人龚杰作了重要批示,指示尊重曾志同志意见,妥为办理。
现在,陶铸同志的《踏莎行》手迹已刻在石上,立在三绝碑旁,成为古老神奇的苏仙岭新的历史文化风景。
张学良与苏仙岭
张学良是一位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36年12月,他在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毅然与西北军著名抗日将领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杨此举打破了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计划,唤起了全国各族人民抗日救国的吼声,触怒了蒋介石。蒋于民族利益而不顾,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张学良囚禁终身。下面记述的是1937年冬至1938年春张将军被囚禁于郴州苏仙岭的生活片断。
南京沦陷后,蒋介石携国民党政府要员纷纷西逃重庆,张学良将军也由南京先后迁禁于溪口、黄山、萍乡等地。
1937年冬,特务队长刘乙光在萍乡突然接到戴笠的一封电报,令将张学良移居湖南郴州。刘乙光立即派出“设营队”前往郴州找房,在郊外选定离郴州城约四华里左右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庵。
张学良每天晚上有洗澡的习惯,即使没有澡盆,在木桶里泡泡也好。一路上十分不便,到了郴州,因山上泉水供不应求。刘乙光就在山脚下的肖家村雇请青年农民周有绿等3人挑水上山。张学良来到这高山古庙后。要比在萍乡的局促生活强得多,情绪也不同了。有一天.特务队副队长许建业陪张学良打网球,不小心把网球拍挥到脚上,腿麻木不能走动。张学良即叫人烧了一锅热水,提来2个木桶,倾入一个桶内,另一个桶里装满冷水,他叫许建业把伤腿放在热水桶里浸着,等腿浸得发红.拿出来又放在冷水桶里浸一阵,再放回热水里去。如此交换地放进放出,不一会儿,许的伤腿居然被治好了。这个办法灵验以后。凡是队员们身上、臂上或是腿上有了小毛病.都如法试治.而且每试必灵。据张学良讲,这个方法并非他所发明,而是从意大利墨索里尼那里学来的,张学良的性情原来好动,但自从离开浙江溪口以后,情绪一直不高。“七七事变”发生以后。张学良盼望蒋介石会在团结抗日的大目标下,放他出去为国效命,但由萍乡移居郴州后。他开始感到绝望,挥毫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字幅。并经常掏出手枪对准住处北面窗外的百年桂花树射击.以解心中的愁闷和对发泄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百年古树弹痕累累.现仍清晰可辩。在这段日子里.张学良的情绪不好,使监视他的特务也无精打彩。刘乙光和许建业怕他闷出病来不好交差,千方百计地要他出去走走。有一天.大家向张学良提议到郴州城内裕后街上逛逛。张学良勉强答应丁。那天从火车站到裕后街一路上所遇到的多是伤兵。有时因行车不慎或是按喇叭太响.干扰冲撞了伤兵们.立刻会引起冲突。由于前后卫兵的护驾.才避免麻烦。张学良觉得这样前呼后拥的游街在精神上是很大的负担.于是。他不愿再出去了。大部分时间看书看报。刘乙光等见他常闷闷不乐.不讲话。便设法替他消愁解闷:最初.每天邀请张字良打四圈或八圈麻将消遣。张学良打牌的方法是牌一拿到手.无论饼、条、万。只要有五、六张同样的,便做清一色或混一色。实在不行就做十三么,有时也会做成功。但张学良每打必输。若是手气太坏;,他坐在桌旁会呵欠连天、日子一久,张学良对打麻将世不感兴趣了。刘乙光等人只得又换一种新花样,找他下象棋。张学良是一个好胜心理极强的人,他赢还好,如输了非要拉着对手再下一盘不可。宪兵队有一名叫“小钢炮”的队员。棋艺比他稍差.张学良经常以他为对手、向他挑战,这位“小钢炮”对于下棋也非常认真.他和张学良的脾气差不多。如果输子.也没完没了。在这种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张学良越下越起劲。有时下得厌烦时.便由许建业拉胡琴。唱上一两段京戏。可惜张学良是左嗓子。只有高音.没有低音。他唱“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坐宫院”一段西皮.练了两个月还是走板、不能上弦。于凤至每次听到张学良开口唱戏时,便笑不可抑。张学良唱老生不适宜。又改唱黑头,第一出戏学的是“收虎关”、 1938年除夕晚上.张学良很高兴.在破庙里和队员们推牌九。张学良做庄,结果队员们都赢了。张学良虽然输了.但那晚他特别愉快。一直玩到深夜。春节后,张学良要理发。刘乙光和12名警卫陪他到裕后街,他们一起在街上逛了一会儿.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师傅是个十几岁的女孩,脸上有些麻于.身材娇小玲珑.能说去道.很讨人喜欢.而且手艺高明.以后。张学良只要想理发.就把这个女孩接上苏仙岭来, 大家对她也另眼相看。这个女孩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谈吐不俗.以后凡遇到张学良闷闷不乐时,许建业便提议理发,而且立即派人把这个小女孩接上来,她每次上山就是一天,除了理发外,也参加玩牌。有时也观看张学良等人打球。理发费则加几倍地付给。
张学良一行来到郴州后,特务们首先控制邮电。那时,负责秘密检查、监视张学良的信件的特务叫黄静宜。黄是江西人,广东暨南大学毕业,外貌温婉有如女子。张学良爱开玩笑,曾替他起了一个绰号,叫“黄小姐”。同时,军统局指示所有人员与亲朋好友通信决不允许提及张学良的任何情况。有一次,黄静宜从郴州邮局查到跟随张学良的一位李副官发出一封家信。黄把这封信带给刘乙光。经调查是一位替张学良打针的男看护带出去的,于是就逼着那位护士向张学良请假。等到看护走下山,特务们立即把他抓起来。关在郴州禁闭室里。有一天,张学良要下山到城内中山东街浴室去洗澡,照例由刘乙光陪同,12名便衣警卫随行。行至途中,突然有一位炮兵中校军官,迎面走来,发现张学良后,立刻向他立正敬军礼。张学良非常镇静,若无其事地继续走路,不理睬那位军官。但是,当时特务们却感到十分突然,一时吓得手足无措,惊奇在这里怎么会有人认识张学良。事后,经刘乙光派人追查,才知道当时国民党军有一个炮兵独立团刚由外地调驻郴州,在这个团中有三位中级军官是由东北炮兵部队调来的。向张学良敬礼的那位军官,是东北军队改编过来的,原是张学良的部下。事后,特务队和警卫队如临大敌,加强戒备。
刘乙光是郴州永兴县高亭司人,他的家乡离郴州约40公里左右。他怕张学良在苏仙岭出事,决定把他转移到刘的家乡去。对此,张学良表面上似乎不在乎,但心里知道此事与那位炮兵中校向他敬礼有关。1938年春天.张学良等人又奉命向沅陵转移。
张学良将军对郴州苏仙岭留有深刻的印象。张学良移居贵州后,]943年秋,他因阑尾穿孔,住进由南京迁往贵阳的中央医院,曾对特别护士邓兹年说:“你说话好象是郴州口音,我在郴州苏仙庵住过,那里的空气新鲜,风景宜人。”并在邓的笔记本上写下“勤于事,慎于言”以作留念。
胡绳畅游苏仙岭
冬日融融,薄雾蒙蒙。1999年1月4日天上午,风光秀丽的苏仙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 在省政协副主席陈彰嘉,市党政领导梅克保、龙定鼎、、易昌前等的陪同下,胡绳首先来到白鹿洞。此为苏仙降生地。传说苏仙出生后,鹤覆鹿乳,后得异人授仙术,13岁时跨鹤升仙。81岁的胡绳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凝神倾听导游讲述着动人的苏仙传说,频频颔首,面容十分和霭可亲。 拾级而上,便是享誉神州的“三绝碑”。宋代大词人秦少游被贬郴州后,曾写下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苏东坡为之作跋,米芾书写,经人刻石成碑,此称“三绝碑”。胡胡绳离开轮椅,颤巍巍地走近“三绝碑”,琅琅有韵地吟咏起那苜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
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颇深的胡绳还提及了这首《踏莎行》的另一个版本,其中的两句也作“杜鹃声里斜阳暮”,“郴江幸自绕郴山”。接着,胡绳移步至石壁右侧,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陶铸步秦词韵而填的《踏莎行》手迹碑刻。随后,又在秦观塑像前留影纪念。
苏仙岭石阶两旁古松挺拔,茂林修竹,山峰突兀,云雾缭绕,步步有景,举目成趣。这天的阳光格外灿烂,胡绳乘兴一气游览了跨鹤石、苏仙观、屈将室等名胜古迹。在屈将室,胡绳逗留良久。倾听着导游讲述的张学良当年被囚禁于此的那段历史,吟咏着将军写下的“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诗句,胡绳禁不住感慨良多,唏嘘不已。
告别苏仙岭之前,意犹未尽的胡绳在山顶挥毫泼墨,欣然命笔题词:“一九九九年元月四日游郴州苏仙峰读秦少游陶祷之词怃然有感因留题存念胡蝇时年八十一。”
- 上一篇:徐霞客在郴州的十日行踪
- 下一篇:圆泉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