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刊词的基本内容及写法--发刊词
(二)发刊词的基本内容及写法--发刊词
发刊词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
1.介绍报刊的性质;
2.阐明办刊的宗旨;
3.宣布办刊的方针;
4.说明刊物的读者对象;
5.提出供稿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6.对读者的希望等。
在写法上,总体要求是体现时代风貌,突出刊物个性特点,力求 明白晓畅。笔法,因刊而异。有的《致读者》,实际上也是发刊词。 《新文学史料》1978年创刊,在封二《致读者》中阐明了收集现代文 学史料的重要性,指出:该刊将发表五四运动以来我国作家的回忆录、传记;也刊登这个时期有关文学论争、文艺思潮、文艺团体、流 派、刊物、作家、作品等专题资料;刊登有关的调查、访问、研究、 考证;该刊以1919年——1949年这时期为中心;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作家、编辑、记者、文学研究工作者、大专院 校中文系师生、工农兵文艺爱好者为对象;三个月一册;希望得到大 家的支持。这就把刊物的性质、刊物内容、办刊方针、读者对象、对 读者的希望等都讲得很明白。有的发刊词,语言优美生动,给人以启 迪。《书摘》发刊词说:“如果读者读《书摘》,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文辞活泼感人,颇有情趣。这篇发刊词共分四段:一讲读书的 重要性;二讲《书摘》的特点:一叶知秋;三讲《书摘》的取材原 则:“有用”、“有趣”;四讲《书摘》的功能:“以书会友,以友辅 仁”。这就把刊物《书摘》的宗旨说得相当透彻明白,颇有吸引力。
例文:
《书摘》发刊词
“知识就是力量”,而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读书;“三日不 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则从反面证明,一个人要 语言有味,面目可亲,只有去读书。人是物质的,但更是精神的,是 灵与肉的结合。读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到一个 人,大到一个民族,只要爱读书、善读书,就总是大有前途的。对改 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用知识武装自己,通过 读书提高文化素质,更是增强腾飞内力的关键所在。
学海无边,书囊无底。目前国内(大陆)每年新出图书8万种左 右,加上大量的古旧书、港台书、外文书,这么多书谁能读得尽?用 秦始皇的缩地之法当然很好,只可惜那是神话。比较现实的也是我们 力所能及的措施是办个《书摘》杂志,让大家由一叶落知天下皆秋,一燕来知阳春已至,在茫茫书海中来个“弱水三千一瓢饮”,争取一 个以少统多,事半功倍的效益。当然,《书摘》提供的这一瓢水,是 要从河流的上游舀出来的,不经污染,清纯而甘洌。
清人张岱在谈到读书时说,读书人要“眼明手辣,心细胆粗,眼 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 留”。《书摘》正是按照张岱的“八字真言”去摘取内容的,取材的标 准不外乎两条,一条是有用,一条是有趣,在此基础上又有个更高的 目标,即尽可能地把有用与有趣结合起来,使《书摘》既有较高的文 化品味,又能让更多的人共尝,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书摘》以书会友,以友辅仁。在今天,所谓“仁”,便是通过改 革开放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盼望读者 在读到一本好书时能把其中的精华部分摘出来,通过《书摘》让大家 分享;欢迎出版社把清样上的精彩内容提前赐给《书摘》,让读者先 睹为快。《书摘》的编者愿和广大读者、作者、出版者一道把《书摘》 这块园地耕耘好,并在这块园地上培育出一种由书卷气和书香味组成 的文化氛围。如果读者读《书摘》,如坐春风,如沐春雨,陶冶情操, 提高素养,进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那将使我们感到莫 大的欣慰。
(《书摘》月刊由光明日报社主办,每月1日出版。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1992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