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题解的结构和写法--题解
(二)题解的结构和写法--题解
题解写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基本格式:
1.文章出处
写明文章出自哪个版本,或何年何月何日出版的何种刊物、报纸。
2.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年代,字,号,籍贯,专长,著作。
3.标题含义
标题如是典故,要加介绍。属于建筑物、地名、人名等,也要说 明。如岳阳楼、陈涉,都要有简介。
4.背景
说明文章历史背景,点到为止,不必详述。
5.内容概述
简述内容要点,不必展开。一般用一两句话即可。也可点明艺术性。
6.现实意义
用导读的写法,给读者一点启迪,不必过多发挥。
这个顺序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情况做些调整,不必强求一律。 题解,也有写得长的。如《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列宁《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题解洋洋数千言,概述了文章背景, 出处,写作时间;详尽地介绍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成就; 特别是对《复活》的成就与局限作了细说的评述。此书是大学文科教 材,对大学生的要求和一般读者有所区别。这样写的题解是有针对性 的。而一般教科书、读物的题解,则力求文字.简短。如《陈涉世家》 题解:
节选自《记•陈涉世家》。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地方(现在安 徽省宿县西南),经陈胜、吴广为首的戌卒九百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 义后的浩大声势。司马迁(约公元前145? —?),字子长,汉朝夏阳 (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 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 部书称为《史记》。
《岳阳楼记》的题解:
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 城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建于唐初。宋腾子京重修,范仲 淹作了这篇记。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现在江苏省吴 县)人,北宋政治家。文正是他的溢(shi)号。
这些题解写得都比较简洁。因为初中教科书篇幅有限,不宜详尽 陈述。
例文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题解]
这篇纪传体史传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部分 (集中地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简要的叙述)。原传是按时间顺 序记叙的,在这部分之后,接着写了赵国的重要将相赵奢、赵括、廉 颇和李牧,一直写到李牧受谗被诛,赵国灭亡为止,全篇涉及事件前
后达60余年。
课文所写的事件发生在战国末期七雄(秦、楚、齐、赵、韩、 魏、燕)纷争,秦要统一中国,釆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不 断向六国进攻时期。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它的东邻是富足的齐国, 南邻是势均力敌的魏国,西邻是时时威胁它边疆的强秦。蔺相如“完 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也是秦国以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一时打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相当强大,这个历史条件就使秦国 暂时不能尽力加兵于赵国,因而在客观上使蔺相如有成功的可能。当 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 很重要的。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它主要有三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 本末体。纪传体这种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 史事件。纪传体的创造人是司马迁。
例文二:
赤壁之战
司马光
[题解]
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184),严重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的 统治。东汉朝廷为了镇压起义军,便扩大了州刺史的职权以利用地方 豪强武装力量镇压起义军。结果起义军虽被镇压下去了,但各州刺史 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董卓之乱以后,中央政权削弱,形成了东汉末 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赤壁之乱》,写的就是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冬天,曹操、 孙权、刘备三个军事集团为争夺天下发生的一场激战。当时的情况是 这样:在这三个军阀集团中,曹操的势力最大,他占据了河南、河 北、山东等一带地方,即所谓中原地区,统一了北方,还控制着东汉 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号称80万的兵力(周瑜分析为23.4万, 一般认为40万左右),而孙权、刘备的兵力,合计还不足5万。由于 双方力量悬殊,孙、刘面临被消灭的危险,于是他们便联合迎战。 《赤壁之战》叙述的就是孙、刘联合起来共同击败曹操的故事。
赤壁:在现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
(选自《新编高中文言文译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