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著述文体 > 科研著作 > > 详细内容

(七)论文例文

(七)论文例文

   例文一:
知识经济:前所未有的经济
孙慕天刘玲玲
  当前在对知识经济所做的阐释中,一些论者一再把知识经济和科 技进步、经济信息化、高科技产业化等概念混为一谈。因此,在知识 经济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之时,澄清概念的混乱是十分必要的。我们 明确指出,知识经济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因为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 知识经济实现了五个转变。
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
  从古典经济学诞生起,财富的源泉就一直被视为有形的生产的要 素: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是货币,重农主义者认为是土地,自 亚当•斯密以后,则把劳动和资本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 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模式,二者都是以开发稀缺资源为主旨的。
  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不 再依托稀缺资源。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 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知识,不断开发出 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量 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 志。现在,许多国外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而 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象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 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 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 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从狭义的信息资产向广义的知识资产转变
  任何客观知识都是“显知识”,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 手段或载体,可以存贮、交换、传递和处理,因此也都是信息。信息 当然也是资产,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可以称之为信息经济。它既指信 息部门的经济,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商品化产业,也指信息时代 的经济,即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形态。
  但是,知识经济以之为基础的知识却是广义的知识,它不仅指 “显知识”,还指“隐知识”,而后者可能更值得重视。所谓隐知识, 也称作隐含经验类知识,或译作意会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外在于 人的信息并不能造成生产力,信息必须内化为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学
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过程是信息与人的识知能力相结 合的过程。斯科特•库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 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所以,知识经济不仅着眼于信息, 更着眼于信息的分享,着眼于把显知识转化为生产者的隐知识。难怪 OECD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说:“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 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命运。”
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
  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是厂商的基本生产 要素。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亦即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来,厂商在 事实知识、原理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之外,更加重视检索性知识。掌 握了此类知识,企业才能对“变化率的加速变化”迅速应变。因此今 天人们常说“知识在于检索”。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地获取知识是完全不够的。知识作为商品 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性。知识的供方是垄断 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知识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识 生产能力就成为至高无上的任务。同时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加快,知 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从而任何知识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所以,对企 业员工来说,是否具备不断掌握最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现存的 知识,要重要得多。亚洲开发银行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十 年,东南亚国家尽管仍然可以把大量劳动力资源用作工业的补充力 量,但关键“要看这些国家能否把人变成人力资源”。这里所说的 “人力资源”,就是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 人。
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转移,曾经是一些国家 和企业实现赶超的基本途径。因此,提高引进和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曾经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而且许多实例证明,这是成功的发展战 略。80年代初,日本年均引进技术高达2207项,其中输出技术与引 进技术之比为26:100,而美国输出技术与引进技术之比则为948:100。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单纯引进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 战。首先是因为随着全球大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企业普遍奉行成本 一质量战略,又由于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 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为提高竞争实力,就必须加 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技术产业和技术产品。与此同时,技术贸易 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此种形式下,开发自 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知识经济的基本要 求。这样一来,企业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即 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并把这一点看作是企业经营的 中心任务。
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
  技术创新更多的是着眼于把新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新工艺、新市 场这一应用层面。在工业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是技术、设 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其源头是市场消费需求的牵动。应当指 出,在这一层面上的创新虽然是自觉的,但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即在 观念、理论这一最后源头上,创新却常常是不自觉的。当观念上的创 新自发地出现时,社会和企业再随机选用某些创意进行技术一产业开 发。因此,工业时代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还不是完整的知识创 新,即还没有形成包括基础创新在内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 程。 '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那种以推进质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艺更 新的产品为目标的“增量性创新”或渐进式创新,就暴露出严重的弱 点。相反,只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 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
入新的活力。
  经验告诉人们,试图把新事物纳入传统的框架中去,几乎是所有 新事物在认识论上的必然命运,当前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也是如此。理 解新事物关键在于对原有前提的超越,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认 识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或信息经济的同一性,而恰恰在于认识知识经 济是前所未有的经济。
                       (《光明日报》1998年6月5日)
   例文二 :
知识经济与智能教育
冯之波周宏春
  如果说,工业革命初期就有知识量猛增的现象,那么,二次大战 之后这种现象则更为显著。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大约 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已达1.3万一 1.4万篇;登 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 世。近二十年来,每年形成文献资料的页数,美国约1750亿页。七 十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新书 出版。在12万种科技图书中,自然科学图书有3万余种,技术科学图 书有9万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隶属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 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六十年代以来已从9.5%增长 到10.6%,到八十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5%。据说,一位化学家每周 阅读40小时,光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有关化学方面的论文和 著作就要读48年,可见,知识量的急骤增长。
  虽然知识量的急骤增长不是“知识经济”所特有,但知识的加速增长是不可否定的事实。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 和高压力的别开生面的21世纪,新的知识将不断猛增,新的专业领 域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只有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 新形势。
  教育领域中曾经盛行“仓库理论”。“仓库理论”认为“脑子是储 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 识,知道的事实越多,知识收集得越多,则越有学问。因此“仓库理 论”十分重视记忆,因为记忆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方法。中国崇尚博闻 理论,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无所不晓。然而,这种“多识” 的仓库型人才是难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变化和增长局 面的。
  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 能,但不是惟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智能,从 来就有不可代替的意义。所谓智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只有培养 学生的智能,才能使他们凭借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从而有效地 驾驭并灵活地运用知识。形象地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 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培养学生的智能,我们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 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的生产、 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
  自学能力包括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的能力,检索数据库的能 力以及在因特网查阅信息的能力,熟练地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査 找文献资料的能力,现代科技情报的特点是数量大、增长快、交叉广 以及保密性强。快速、有效地检索、浏览相关文章,从中筛选出有用 的信息,是提高科研效率的重要一环。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 工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 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项研究 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
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占9.3%。由此可见,查找和阅读情报 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收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往往出现做初步、重复的 研究,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今天学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等于提高了来日的科研效率。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我国来 说更是非常必要。
  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设计能力 和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应提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 究。不少学者提出,大学生应该从他的大学学业伊始,便从简单的形 式着手研究工作。要把大学生搞科研视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有的大学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科研基础课”,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 研活动。实践证明,大学生搞科研,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有好 处的D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想像能 力和创造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各式各样 的,涧如有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之分。再现型人才善于积累知 识,•并能有效地再现;发现型人才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 实践有所前进,有所提高,有所发现;而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和科学理 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创造型人才的功勋。为了大力培养发现型和 创造型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曲线图表的表达 能力以及数理计算的表达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包括计划能力,决 断能力以及指导管理能力。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一个研究人员没有 一定计划能力、决断能力和指导管理能力,则不能胜任现代的科学研 究工作。因此,有的研究机构在评价研究人员时,十分重视对这种能 力的考察。不少科研机构从学识、工作态度、创造能力、计划能力、 决断能力、指导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并分别定出最高标准 数值。在研究人员的考核内容中,知识占有量仅占四分之一,而创造 能力、计划能力、决断能力以及指导管理能力却占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的关系,在加强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为此, 必须采取各种培养智能的有效措施,如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 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 法。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些结合专业内容的科学研究 工作;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诸教学环节等。特别是要 学会在信息社会中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除 此以外,还应该群策群力,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方 法,把培养学生智能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
                       (《光明日报》1998年6月1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