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著述文体 > 科研著作 > > 详细内容

(六)论文的写作方法

(六)论文的写作方法

  论文的写作,因文而异。总的原则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要有鲜明的论点、充足的论据、有力的论证。把矛盾分析得透 彻,把道理阐述得明白。这里介绍几种论证方法:
  1.多侧面地论证
  为了深人地透彻地阐述一种理论观点,文章常常采取多侧面的多 角度的论证方法。当今的许多重要论文,都有这样的特点。1978年5 月到9月,在我国理论界产生了三篇影响巨大的论文,即《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切主观 世界的东西都要受实践的检验这是多侧面论证一个理论观点的系 列文章。三篇文章的作者虽非一人,而观点却一脉相承,互为发明, 相映成辉。第一篇文章,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检验真理的标 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 基本的原则;(三)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四)任 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二篇文章,则从三个方面加以补 充和发挥:(一)林彪、“四人帮”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根本颠倒;
(二)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实践检验理论而使理论得到 补充、纠正、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三)对不可知论、怀疑论及其他 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第三篇文章,则从六个方面加以深 化:(一)真高举还是假高举,要看实践;(二)对人的处理是否正 确,要受实践的检验;(三)谁是好干部,谁有能力,也要靠实践来
检验;(四)看待先进,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五)对生产的领导 是否正确,要靠实践检验;(六)检验文艺作品,也要靠实践。这三 篇文章,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观点是正确的,后两篇文章是前一篇 的发挥。之所以产生这三篇文章,是历史的必然。当时,为了把林 彪、“四人帮”颠倒的思想理论上的是非颠倒过来,发表了第一篇文 章,_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文章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 激烈地反对;因此,又撰写第二篇,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有力 的推动。之后,又感余言末尽,便写了第三篇,这三篇理论文章是一 个整体,系统地论证了一个总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 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共产主义》)我们在撰写论文时, 应当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 物都包含着矛盾,但矛盾的斗争形式又各不相同,这是矛盾的特殊 性。我们的现代文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台实行资本主义)这个崭新的观点。,为了 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邓小平同志提出四个有力的论据:(:-)一国 两制政策对头,因为它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二)对香港政策 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屮 国自己的情况考虑的。武力解决,对双方都不利。(四)香港人能治 好香港。凡是炎黄子孙都对中华民族有自豪感。香港过去的繁荣,主 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创造出来的。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 分析,可以证明“一国两制”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正确的理论观 点。它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来的、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不影响大陆 的社会主义的深得人心的观点。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它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工人政党的政策和策略来看,《共产党宣言》是针对不同国家 的民族工人运动所处的不同阶段决定无产阶级任务的典范。到了十九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巳发展到帝国主义阶 段。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新的特征,研究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规律,提出一个著名科学论断:“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 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无产阶 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毛泽东同志从大革命后期起,注重农民运动的调查 研究,勇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抵制了共产国 际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示:“城市中心论”,经过艰苦长期的革命实 践,总结出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全国胜利的科学论断。这也同样被后来的革命胜利所证实。
  3.讲究逻辑,才会有说服力
  讲究逻辑,就是讲究事物的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讲究合乎情 理;而诡辩、狡辩,都属于蛮不讲理、胡搅蛮缠。鲁迅的《论辩的魂 灵》(《华盖集》)用嘲弄辛辣的语言揭示了不讲逻辑而进行诡辩的人 的嘴脸。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但我 读洋文是学校的课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对者,即反对政府也。......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 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 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 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 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 卖国贼无疑了 !”
    “……乙赞成自由结婚,不就是主张共妻主义么?他既然主 张共妻主义,就应该先将他的妻拿出来给我们‘共’。”
    “丙讲革命是为的要图利:不为图利,为什么要讲革命?
 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 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呜呼,党同伐异之 风,于今为烈,提倡欧化者不得辞其咎矣!”
    “丁牺牲了性命,乃是闹得一塌糊涂,活不下去了的缘 故。现在妄称志士,诸君切勿为其所愚。况且,中国不是更 坏了么?”
    “戊能算什么英雄呢?听说,一声爆竹,他也会吃惊。还怕 爆竹,能听枪炮声么?怕听枪炮声,打起仗来不要逃跑么?打 起仗来就逃跑的反称英雄,所以中国糟透了。”
 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诡辩派的言论。有的推理之所以荒唐可 笑,是因为犯了推理上的错误,违背了三段论公理。所谓三段论公 理,即凡对一类事物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就可以对该类中任何 一事物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如概念P全部包含了另一概念M, 则必然包含M中任一概念,如S;如概念P全部排斥另一概念M,则 必然排斥M中任一概念,如S。用图示意:
 也就是说 凡M是P 凡S是M 凡S是P 凡M不是P 凡S是M 凡S不是P
  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①“洋奴会说洋话。主张读洋书, 就是洋奴”违背了逻辑上的三段公理。因为“说洋话”并非是洋奴的 本质特征,因此“主张读洋书”够不成“洋奴”的条件。前提不正 确,推论必须荒谬。如果说:洋奴都是崇洋媚外、甘心为外国人效劳 的,某某恰好是这样,我们说某某是洋奴。这样表述就合乎三段公理 了。②把“政府的功令”与“政府”等同,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也 犯了不合逻辑的毛病。③把“甲”和“中国人”等同,也是偷换概 念。④把“自由结婚”和“主张共妻主义”当一回事,混淆概念,不 免谬误。⑤“甲”、“乙”、“丙”、“丁”、“戊”都是诡辩术,由于大前 提,小前提是虚伪的,所以推出的结论就不可能成立。
  要合乎逻辑地论证一种理论观点,有两层意思,一是通篇结构要合 乎逻辑。一是论证每个论点要合乎逻辑。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论文都具备这 些特点。1944年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发表,弓丨起巨大反响。同年11 月21日,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 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 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郭文论述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功过, 深刻地总结了这支起义军沉痛的历史教训。文章细致地评述了李自成起义 军的“兴起”、“几经挫折”、“十三年的转机”、“进京”、“起义军的举措失 当”、“内部瓦解”,以致失败。以李自成的功过是非为主线,也穿插地论 述了崇祯、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等历史人物,总结了这场历史 大悲剧。文章很讲究逻辑推理,倒数第三段这样写道: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 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 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 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 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 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
  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 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 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 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文章连用四个“假使……”的句子,构成四个“假言判断”,是文章 画龙点睛之笔。所谓“假言判断”,也称“条件判断”,是断定一种事物的 存在与否是另一种事物存在与否的条件的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 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郭文的“假使 ……断不至于”、“假使……必能”、“假使……决不敢……决不敢”、“假使 ……岂不也就可以”,运用四个“假言判断”充分地总结了这场历史悲剧 的严重教训。文章指出:如果李自成听信李岩忠告,整顿军纪,保持旺盛 斗志,严戒吴三桂,采纳收复河南之议,转化为种族战争,种族方面不至 于后来出现的二百六十年间受宰治的命运。连用四个“假言判断”,使文 章很有气势、很有说服力,这不能不说是逻辑力量为论文锦上添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