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日用文体 > 旧体书信 > > 详细内容

旧体书信概说

旧体书信概说

旧体书信,是指在一些特殊交往场合中使用的以文言文或文白相 间的书面语体写作的书信。它又称文言书信。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与台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交往越 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是习惯于使用文言书信,尤其是中上 层社会人士。在那里,甚至把是否使用文言书信看作是否有身份地位 和语文修养的标志。因此,在台港澳社会文言书信仍是最常见的形 式,是书信的主干。
旧体书信或文言书信由来已久,是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直接继 承,也是传统书信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无法写信;遇有大事,便用 结绳的办法打个结儿,这叫“结绳记事”。大约到了轩辕黄帝时代, 即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左右,相传由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从此,人们 写信也就有了工具。但这只是传说,没有实物证明。古籍中记载的传 书,是殷商时代的事。当时,因为没有纸,便用小刀把字刻在竹片 上,称作“竹简”;刻在木片上的称作“木简”,个头小一些的叫 “札”。这种竹简、木简用于书写小事,文字简要。大事著于连编的简 上’这叫做“策”。
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一封信,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大夫郑 子家给晋国正卿赵宣子(即赵盾)的信,是郑子家派了一个通讯官送 去的,即“使执讯而与之书”。
“信”与“讯”通,古代指的是送信的使者。“书”即函札,“书 之为体,主言者也”,“书者,舒也;舒布其f,陈之简牍”。可见书 与信原是有区别的,后来又合二而一,泛称书k为书信。
古代的书信不很普及,只限于在天子、诸侯之间使用。内容多谈 政事与军事,很少谈及私事。民间书信,无文献可征,即使有,在当 时的条件下,也是很少很少的。据甲骨文记载,在商代君臣之间的书 信已有使者乘马车传递。周代以后,严密的邮驿制度又逐步地建立了 起来。“邮”,也叫“置”,由使者步行传递;“驿”,是骑马传递。《孟 子> 中说:“速于置邮而传递。”《唐书》中说“役邮子万人不胜其 疲”。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延续了三千年,到清末成立了邮传局,民 国初年改为交通部。
在战国之前,君臣之间的书信来往都叫书。如乐毅替燕昭王打败 齐国,有功,被封为昌国君。昭王死后,惠王即位,中了齐国的离间 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乐毅在气愤之下,逃到了赵国。后来,燕国 在战争中遭到失败,惠王非常后悔,便给乐毅写了一封信表示谢罪, 并希望乐毅能返回燕国报先王之恩。乐毅收到此信后,就差人给惠王 送去了一封回信,即《乐毅报燕王书》。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约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 年)定制时,改“上书”为“奏”。

到了汉代,随着礼仪制度的建立,凡群臣之书,上达于天子者, 分为四类:

(一)“章”。即明也。“章”这个字来源于绘画“赤与白谓之章”。 这种书信的格式是第一页(古人叫“需头”)只写“稽首上书”或 “稽首上以闻”等字样,其余是空白,留待天子批示之用。这类书信 的内容,多用于谢恩或陈述事情。最早用章者,可能是齐桓公时的相国管仲,在《管子•度地篇》中有:“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隄防可治 者,章而上之。”

(二)“奏”。即狭小之言,是臣子的自谦之词,含有“进”的意 思。这类信的内容多是用于“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等 方面的大事。它的格式也是第一页空着,留待天子批示之用。

(三)“表”。即标明的意思。这种信的内容是“标著事序,使之 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还有一种叫“疏”。原指送给诸侯的信 ,叫“上疏”。在曹魏之前,规定不太严格,有时天子也可以收到 “上疏”,“表”的格式,不必有“需头”。信的开头就写“臣某言”。 结尾时写“臣某奉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或者写“臣某言,顿 首顿首,诚惶诚恐”等等。“章”与“表”如果说的是机密事情,就 用“皂囊”(即黑色小布袋)装上。

(四)“驳”。原意是马的毛色不纯,引申为发表不同意见、主张。 这种书信的开头是:“臣某议以为”的字样,下言“臣愚憨议异”等 字样。
除君臣之间有这些名目外,一般的书信一直都叫“书”。如汉代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魏代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唐代白居易的 《与元九书》、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文书》、清代姚鼐的《复鲁絜非 书》等,直到今天人们也常把书信称为“书”。
到了汉代,篆书巳发展为隶书,写信除使用竹、木简外,又开始 使用素帛,叫做“帛书”、“尺素”。但仍限于君臣使用,多数人还是 用竹、木简。西汉东方朔(公元前一五四年一九三年)给汉武帝刘彻 上书自荐时,也未用帛,而用简,共三千片。这种书信,人们叫做 “短书”,其实它是很长、很笨重的。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 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所以后代人把信称为“尺牍”、“尺翰”、 “尺简”、“尺牒”等。据一九五七年八月,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灞桥 地区古墓中发现有成叠的古纸来看,大约在公元前一一八年就有了 纸。后来东汉中常侍蔡伦(?年至一二一年)组织人力、物力造出良纸,人们叫做“蔡侯纸”。有了纸写信,传递就方便多了。
了解文言书信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旧体书信文化底蕴 的理解。
旧体书信在写作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格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范文 及写作材料中学习到有关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