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打人怎么办?
▲专家介绍:李骥,宝贝全计划特约专家顾问。原“优客李林”组合中的创作人李骥,后从音乐界转战商海。现从事儿童情商教育,出版了《情商故事教出棒小孩》等多部心理应用著作,为宝贝全计划台湾研发中心总经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元智大学资讯传播研究所管理/传播 双硕士,美国国家催眠学会认证催眠治疗师。
有用户提问:宝宝现在11个多月了,顺产,现在4颗牙齿,门牙边有两颗准备冒出来了,爱爬,爬的速度非常快,动作也很准确,就是胆小,不敢迈步子,只能扶着家具走,也能放手站着一会了。现在我还给他母乳,不过他恋奶太严重,都不能好好吃辅食,所以我打算给他断奶。最近开始,脾气见长,不愿意分享东西给别人,要是从他手上拿东西,就开始哭闹。也经常冲着你笑,然后下一秒啪的一巴掌摔你脸上。以前都没有发现这问题,最近开始变这样,开始我会跟他说不可以,会疼的。他就学着你说疼。可是又打过来。我气了就打他手,老公就说我,说他孩子还小,又不懂话,你别打他。哎,可是不管教,我怕打习惯了,以后怎么改过来啊,婆婆也说有时候带他出门玩,会打别的小朋友呢。这样的宝宝会让人家讨厌的。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人类的演化和发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我们之所以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应该要感谢的竟然是一颗陨石!若不是在将近七千万年前,陨石坠落引发地球环境改变,造成主宰地球的巨型爬虫类-恐龙-的大量灭绝,当时还和小老鼠在地上爬的哺乳类就没有发展的空间。要是把生物从单细胞到复杂生物形态,以及从海洋的鱼类登录的过程算上,整个人类的发展应该经历过几亿年以上的时间。然而奇妙的是,从怀孕的第一刻,人类宝宝依然不断的重复这上亿年的演化过程,从一颗单细胞发展出复杂的器官,并且逐步掌握现代人类应该拥有的技能,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都该诧异宝宝的成长进度,不只是在子宫内的十个月完成的,就算是生命的前三年,婴儿的技能也等于从一千五百万年前人猿祖先进化成现代人类,所以用一日三变来形容宝宝是再贴切不过的事儿了。了解了这部人类发展史,相信父母就能对宝宝偶尔出现的行为改变能够较为释怀,毕竟宝宝真有好大的进度得赶上,才能融入人类社会呢。
人类手部的精细活动是在人猿祖先开始直立行走之后才逐步发展出来的,从演化的历史上则可以推论到三百万年前的南方人猿,从演化的过程来看,宝宝刚开始掌握手部的活动时,灵活程度其实和双腿差不了多少,而且针对手部动作的训练,需要从手足分化之后持续进行,我们才能掌握现在人类拥有的工具操作技能,所以很多宝宝在刚明白自己也有双手的时刻,最常出现的就是把手放进嘴里,或者拍打任何宝宝可以触及的物体,这些动作对成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对宝宝来说却是锻炼的过程,所以任何儿童发展专家都不会建议父母禁止宝宝抓握吃手甚至拍打物体,宝宝和人类老祖宗一样,需要通过双手从支持身体攀爬前进的功能释放出来,并且尝试各种新的活动才能发展更健全的功能,而根据人类演化研究学者指出,人类祖先大脑容量大幅提升的阶段,正好也在南方人猿开始直立行走之后,可见的手部的活动对促进大脑进一步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
针对周岁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家长们可以买一些感统类的教具来帮助宝宝增加触觉体验。
周岁前宝宝发展的个体差异特别明显,从妈妈说到的现象来看,宝宝发展一切正常。在宝宝能完全掌握身体肌肉的协调之前,大部分的动作对宝宝而言都只是锻炼肌肉的灵活控制,所以这个阶段宝宝并没有父母以为的“打人”认知,对宝宝来说挥动双手更像是一种游戏。
也可以给宝宝买一些拼插类的积木。积木玩具的种类很多,所以要选用的是可以拼插的积木,让宝宝可以用这些积木做不同马路或者房子等等造型,这会让宝宝发挥更多的想象。宝宝在叠房子的时候,因为要特别的协调,所以宝宝需要特别小心,这个过程对于宝宝小肌肉的锻炼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打人不能算是好事,妈妈希望阻断也是很正常的,只是父母需要先理解,宝宝没有故意伤害他人的意思,所以只要宝宝出现这个动作,立刻阻止并说“不行”,这就足够了。在阻断宝宝不适宜行为的时候,有些原则父母需要掌握的,针对宝宝不适宜行为父母要用明显的语气和表情,让宝宝明白你父母真的不喜欢这个动作,而不能用平常的语气,温柔、甚至还有点嬉闹,这样宝宝就无法辨别这个动作是得到鼓励还是不被喜欢的,最终可能意外的强化了不好的行为。
至于是否体罚,这需要父母自行考虑的,不过针对不适宜行为,的确可以通过惩罚来阻断,只是必须在行为的当下立刻进行,要配合表情和语气,宝宝就立刻能明白这是不被喜欢的行为,接下来就不会出现了。
要让宝宝尽快锻炼双手肌肉协调,可以准备各式各样软硬不同材质各异的物体让宝宝练习触摸及拍打,让宝宝产生感觉经验,知道什么东西可以用多大的力气,会有什么反应。
这些物品父母都可以从日常用品中准备,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买个小鼓给宝宝也相当好,不同的力道产生不同的音量,很很快让宝宝明白手部力量的因果关系。
- 上一篇:为什么生病的总是你的孩子?
- 下一篇:产后护肤 需警惕15个美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