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医学 > > 详细内容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教学探讨


  [摘要] 该文总结近年来《生药学》的教学实践,对生药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采用“解释药名”;、“解释经验术语”;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药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生药学是一门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药学等学科,来研究生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化学成分、性状、显微与理化特征、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的综合性学科[1]。其理论虽不深奥,但由于内容繁杂、涉及面太广,所以易学难记。而河南职工医学院生药学学时仅有3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0学时,实验课教学16学时; 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教材中近100味生药的形态、性状及四大鉴别方法、功效应用等。并且每味药材条目中的内容大致相似、千篇一律,容易混淆,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接受。如何讲好这门课,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分散的内容系统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身近年来《生药学》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生药学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取舍及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仅供同行参考与讨论。

 1 教学内容的取舍生药学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业课程, 其记载大纲包括l4项:名称来源、历史、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栽培、采收加工与炮制、产销、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与品质、药理作用、功效、附注[1]。该院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同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生药学理论课要在20个学时内讲完100味生药,如果不舍其一些内容,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掌握生药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突出《生药学》以四大鉴别(尤其是性状鉴别)为重点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了取舍,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1. 1 需重点讲述内容 选择重点生药进行讲述。第一类是常用生药,如大黄、黄芩、黄芪、甘草、柴胡、丹参、地黄、党参、川贝、肉桂、金银花、山楂、麻黄、茯苓等。这些生药在临床上很常用,药材市场上经常出现假冒伪劣药材,所以需要重点介绍。另一类是名贵生药,如黄连、人参、三七、天麻、沉香、丁香、番红花、石斛、冬虫夏草、血竭、珍珠、蟾酥、熊胆、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等,这些品种不仅临床常用,并且非常名贵,价格高昂[2],某些不法商贩为谋取利益, 千方百计的造假、以次充好等,是药材市场上出现最常见、造假最严重的药味,所以要求学生们要重点掌握,以期对这些药材能够明确识别,达到学有所用。第三类是剧毒生药,如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朱砂等,这些生药由于毒性大,临床应用时容易中毒, 需要学生掌握。以上重点生药在讲述时也要有所侧重,其中常用生药要以药材性状鉴别为重点,而名贵生药要求学生尽量掌握全部内容,剧毒生药要求学生掌握其临床用药的剂量及加工炮制方法。

 1. 2 需略讲内容 对于生药的来源、产地,可适当介绍一些地道药材;如河南的四大怀药:怀牛膝、怀地黄、怀山药及怀菊花;浙江省的浙贝母、杭白菊、浙玄参、杭麦冬、延胡索、浙白术、杭白芍、浙郁金等 “浙八味”;。对于生药的显微和理化鉴别,根据教学目标,除名贵生药外,只需要介绍比较明显和特殊的显微特征以及比较简单实用理化鉴别方法。对于生药的药理作用,除名贵生药外,可简单介绍一下其主要药理作用,如麻黄能够兴奋心脏[3]。另外,对于名贵生药还应适当介绍一些常见的伪品及造假方法。

 1.3 需适当舍弃内容 舍弃生药的拉丁名。生药拉丁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在研究生药的来源鉴别时才需要的;由于该学校没有开设拉丁语课程,所以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讲述时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其命名原则及用药部位的拉丁名即可,其他可舍弃。舍弃生药的各类化学成分讲述。生药的各类化学成分属于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在该课程中只需在对某些生药比较特殊的、重要的化学成分作介绍即可。舍弃生药的炮制学讲述。生药的炮制是一门系统的传统课程。由于学时所限,只需在总论中讲述清楚基本炮制方法即可,而对于各论中生药的采收加工除比较特殊的方法,如半夏需要法制等;剧毒类生药如附子、乌头、马钱子等除简要介绍其炮制方法外,其余均可舍弃。舍弃生药的功效与附注。生药的功效是中药学所讲述的内容,而药学专业没有相应的中医药课程, 学生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可舍弃。对于附注中比较特殊和重要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2. 1 以多媒体教学为理论教学的基础 过去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袋幻灯片”;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内容多而复杂,授课时间短, 则往往会落入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的窠臼,学生听得精疲力尽,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之差不言而喻。心理学家对记忆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用听觉获得的信息3 h内能保持70%, 3 d后降为10%;单用视觉3 h内能保持72%, 3 d后降为20%;如果视听并用, 3 h内能保持85%, 3 d后仍可保持65%[4]。可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视听并用,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别部分尤其是贵重药材的内容,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其形象、直观、信息量增大,便于掌握。

 2. 2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教学中以重点药材为突破口,以饮片标本为切入点。在讲述重点生药尤其是名贵生药前把药材饮片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闻、尝、看、摸等感官来感受,如黄连味极苦,尝一下便终生难忘;杜仲掰断后可发现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一般可拉长1 cm以上;肉桂、沉香、麝香等香味奇特,单凭嗅觉就能判别。感官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讲述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3 注重解释药名 在介绍一味药材时,要解释一下该药材名称的来源或含义。药材的名称通常与人名、性状、产地、药用部位、功效及民间传说有关。如乌头,从外形上看,很像一个鸟的“鸟头”;,但是乌头没有“眼睛”;,去掉那一点,“鸟头”;就变成了“乌头”; 了;番泻叶的“番”;表明它的原产地不是在中国, “泻”;表明药材能泻热导滞、通大便、减肥,“叶”;就表明药用部位是叶;杜仲的名字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5],相传很久以前,四川万宝山脚下村子里的人们得了一种怪病,一家姓杜的二儿子便到万宝山采到一种叫做“丝连木”;的药材回来,结果村里的人们服了药后大多数都恢复了健康。而老二却因劳累过度去世,为了纪念杜家老二,人们称此药为“杜仲”;。通过对药材的释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2. 4 注重解释经验术语 传统的经验术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生药学理论教学中,应把经验术语与药材性状特征有机的联系起来,如松贝的 “怀中抱月”;、大黄的“星点”;、天麻的“鹦哥嘴”;、何首乌的“云锦花纹”;、人参的“芦头、芦碗”;、三七的 “铜皮铁骨、狮子头”;、防风的“蚯蚓头”;、羚羊角的 “合把、通天眼”;等等。这些经验术语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把药材的性状特征传神的表达出来了。这些经验术语加深了学生对药材性状的理解,方便了学生对药材的记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性状特征,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总之,为做好生药学理论教学,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生药学理论课教学,避免单一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