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术高移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职业技术高移化的必然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与产品不断更新,技术密集化程度不断提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体现出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先导的特征。同时,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彰显升级趋向,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越来越多被引入外向型经营企业并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和效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成为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进步意味着上岗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不断高移,这使得国家急需培养更高层次的智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以填补一些与高新科技密切相关的新岗位的空缺。此外,落后技术的更新与改造,也对原有岗位职业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突出体现为促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实质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对沿海发达地区的调研表明,90%的高技术企业需要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技术的高移化对职业教育高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职业教育由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延伸,这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高移化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教育接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指出:“整个教育体系被划分成七个层次,其中第五层高等教育又分为5A和5B两类,5A是强调理论基础和为从事研究和高技能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5B是体现实践、技术及职业专门化的一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专门技能和实践技术,它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①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性定位主要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学制短,没有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可能。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职攻读专科、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2.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并得以推广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发展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经济更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及时调整教育体系,促进职教高移化,使其成为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3.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优化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职教高移化,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可以向上继续学习的通道,使中职学生获得进入高层次教育进一步学习的途径,拓宽了分流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压力,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为合理。高中毕业生选择技能型高考进入高职本专科学习,可以大大减轻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有效缓解高考压力,为国家一直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推行条件。
4.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受到大众的认可,拓宽办学渠道。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职业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的观念,歧视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层次低、就业门槛低、工作后成就感低。职教高移化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吸引各行各业、各民族团体及海外侨胞为我国职业教育做贡献,通过实行独立办学、联合办学及国际合作办学等模式,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5.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从而造成人才结构性浪费。职教高移化弥补了这种缺陷,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上更好契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社会输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职业教育高移化,有利于减轻国家的就业压力。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照搬名牌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特点不突出,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这种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的状况,不仅直接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影响数百万家庭的民生福祉和国家的长远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时谈到,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②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职业教育的高移化,能解决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使得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 上一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改革与实践
- 下一篇:我国民办高校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