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我国所有的地方工科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和信息类专业,每年培养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是巨大的。地方工科院校的软件人才在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生源层次、师资结构与水平、办学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没有优势,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地方工科院校的软件人才培养应从实际出发,以着力培养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广西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例,分析了地方工科院校在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效果。 地方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培养的现状 地方工科院校的计算机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应用能力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矛盾:一方面,软件行业迫切需要大量的上手快、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觉得软件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究其原因,我国地方工科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问题由于教育理念过于强调宽口径和重基础,地方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与重点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基本相似,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相对重点大学计算机或软件专业的学生较弱。由于二本的生源、任课教师水平不高,一般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条件虽然按照教育部评估的要求进行了配置,实践课程也按照计划进行了开设,但由于考核以及教学管理方式的限制,很多实践过程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地学习,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验证实验, 没有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理论、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普遍与重点大学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产生,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大的变化,教材内容也变化不大,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 学生在校学习的部分知识与实践已经过时,致使毕业生要接受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使大学学习的知识与市场脱节。而目前地方院校由于地理位置与师资水平的限制,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毕业后很难马上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2·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地方院校的生源与重点院校相比,来自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学生所占的比率更大,使得他们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不够宽,许多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 课程与环节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被放弃。这些学生上大学,怀抱“知识改变命运”;的个人目标,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生源来说,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由于过于迫切的愿望,恰好需要大学教师引导他们拓展学术视野,训练研究学习方法。然而一进入大学之门,就被学校引导进入以考取研究生或掌握一技之长为目的的学习之中,重蹈中学应试学习之路,导致他们把学习的考试成绩看得特别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运用。对于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就是通过了理论考试,学生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就非常突出,但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找工作以及毕业设计指导管理的问题,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相当弱化的趋势。对于企业来讲,由于软件开发周期短、版本更新速度快,企业希望新进员工无需培训就能上岗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因当前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眼高手低的情况。再者,现在IT行业注重团队合作,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更注重个人能力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情商的培养。此外,还存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重视知识面、忽视针对性和热点技术、知识更新落后等现象。因此,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因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3·教学考核与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高校扩招后,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班级合班课非常普遍,为了简化考核工作,课程的考核往往就以理论考试为主,60分成了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能毕业的一个铁定的指标。学习的过程缺乏过程考核和有效监控,业余时间多且无人管理,给学生的错觉是只要达到60分,只要能毕业,基本任务就完成了。 4·缺少有项目实践经历的师资一是大部分地方工科院校扩招后有一大批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根本没有在生产一线锻炼过,没有扎实的科研训练;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致使专业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双师”;素质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三是真正符合职业教师特点和要求的教师培训机会不多。很多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实践课程的学习成了附属品。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少项目实践经历,没有培养学生超强实践能力的意识,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差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