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歌唱者听觉的两个要素及其解决办法
声乐学习训练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调节下众多感受器官与效应器官协同运作的反射活动的过程。我们必须有敏锐的听觉,才能把正确握声音形象,把声波的运动刺激传到大脑,中枢神经才能做出正确的指令并传达给效应器官。“听觉能力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是学习声乐的基础。……在具体声乐训练中,听觉能力通过感知、辨别声音的优美程度,分析出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等在不同的歌唱状态下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从而及时地调控多器官的运动以适应音乐表现目标。”[1]但在声乐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自己所想要的声音,与声乐老师也不能达成共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将“内听觉”与“外听觉”平衡,没有考虑到听觉分析器的差异及当前知觉与过去经验的矛盾问题。
一、敏锐听觉的重要性
物体震动,产生音波,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朵,对耳膜产生撞压,产生听觉。听觉是感知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耳朵听觉灵敏度的提高一直都伴随着整个声乐的学习过程,不管是专业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在都在为增强听觉能力而努力,以便更好更快的掌握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对听觉能力概念、意义以及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做深刻地认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平。
听觉能力是我们声乐学习者基本的条件,敏锐听觉的形成则是我们的目标,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就认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付灵敏的耳朵。“歌唱既然是听觉艺术,演唱者首先要用音乐的耳朵把握自己歌唱的音准。这个‘音乐的耳朵’所具有的敏锐听觉,是学唱的一个重要条件”[2]除失聪者,人人都有一对接受声音的耳朵,甚至敏锐的耳朵,但是声乐学习者对耳朵灵敏度的要求非常高。在声乐的学习训练过程中,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训练、积累,逐步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我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越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就能更好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使听众产生共鸣。听觉能力是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是学习声乐的基本能力,“大家都知道学音乐的必备条件是要耳朵好音要准节奏感觉好”[3]从听觉的角度来说,声音是具体的,声乐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即首先必须是正常人),其次要有基本的音色、音高概念,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声乐艺术中,歌唱者能否将自己所拥有的节奏感、音乐感通过声音展示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使听众产生共鸣,作为衡量歌唱水平的标准。在声乐学习训练中,耳朵通过感知、辨别并输送声音信息到大脑中枢神经,大脑通过分析与整理,命令与调控各发声器官进行协作以完成指令,最后实现声音的表达。由此可见,听觉的灵敏度对声乐学习者来说多么的重要,敏锐的听觉才能输送正确的信息给中枢神经,然后大脑再进行分析、处理,最终下达指令。
二、影响听觉的两大因素
“……古代大师们认为‘只有耳朵提高了,发声才能提高’。用提高听觉对美声的鉴别力训练出来的歌唱家,容易取得良好的、健康的歌唱状态,并获得心里和生理上的统一和自然的平衡。”[4]这是古代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主要教学方式,也说明了,人类历史的河中,敏锐听觉的训练一直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声乐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听觉能力的提高的一个过程,包括消除声乐学习中的错听觉、减少听觉差异、建立声音概念的一个过程。“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具备对乐音敏锐的感受和分辨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来提高。”[5]也就是说声乐学生听力的提高只有在歌唱训练中完成。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歌唱发声听觉上的错觉是产生歌唱毛病及错误的根源”[6]。很多的学习者把“喉音”当成是“胸声”,把“鼻音”当成“头声”等,这些都是错觉使歌唱者对正确方法产生歪曲的感知。当然错觉的产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引起的,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主要的原因:
(一)听觉分析器存在差异.有些人的听觉分析器很敏感,而有些人的听觉分析器稍差一些,但并不是说分析器敏感的就不会产生错觉,而是说分析器敏感的人产生错觉的几率会低一些,而听觉分析器不敏感的人产生错觉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听觉分析器差的人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多听歌唱家的演唱才能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少产生错觉;如:有些学生对自己发出“挤”“卡”的声音,却误认为是“明亮”“有穿透力”的声音,有的学生错把鼻音当成是鼻腔共鸣,还有的学生错把“羊声”当成颤音等。在经过严格声乐训练以及大量聆听歌唱家的演唱后,声音明显改变,分析器敏感程度明显提高。知道“明亮”有“穿透”力的声音是声带自然震动与喉咙打开的结果;鼻腔共鸣是声音透过鼻腔并形成共鸣而不是闷在鼻腔;颤音是声带在气息的作用下自然颤动所引起的音色。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学生对声音的品质、音色、形象等的辨别能力会逐渐增强,声音的概念也逐步形成。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听觉能力,听觉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使声乐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知觉与过去经验相互矛盾.“知觉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的经验发生矛盾时,过去经验的影响往往是产生错觉的原因”[7],所以在声乐的学习上要不断地突破自己,勇于解放自己的思想,尝试、接受、更新的观点与方法,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这样才能减少错觉,达到声乐学习的要求。如歌唱中声音有时候声音发“白”,却错以为是“明亮”,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到平时说话声音的影响,缺少共鸣,没有从说话的声音中区分出来。
三、听觉差异的平衡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歌唱听觉上的差异是听觉分析器对音源的误读或错误经验的干扰及错引。“歌唱者听觉感知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改变或消除的。这一警觉感知的差异现象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8]众所周知,由于空气传导听觉途径感知方式与骨骼传导听觉途径感知方式对人内耳耳蜗感觉细胞刺激方式的差异引起了人的听觉感知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面对自己的录音时,却也没有感觉到那就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声音。这种差异在《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被称为“主观耳朵”和“客观耳朵”,要求我们学生要充分认识并理解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辨证关系,要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演唱知识与经验。如很多学生在唱高音时总唱不上去,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总是根据歌唱中、低音的感觉去唱,不知道唱高音时,声带的轻机能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声带轻机能的改变,在歌唱感觉意识上也是要相对应的改变。
- 上一篇:论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 下一篇: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