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主要的教学实践内容之一。它是指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它强调的是“听觉、运动觉、情感、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向培养儿童的听觉专注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动作敏锐反应、自我控制和创意,增强儿童音乐表现力。
一、巧用律动,让音乐要素教学形象直观
音乐离不开节奏、高低、强弱、音色这些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依靠听辨去感受,而体态律动则可以让学生在有规律地的身体运动、和他人的合作、创新等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基本四要素。
1、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节奏
小到一个音唱几拍,大到乐曲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中无处不在。人体对节奏逐渐掌握,并形成自我的表现,从而养成内心的节奏感。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将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双基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单纯地说教,告知学生“这是常用的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学习歌曲时更是把划拍、拍手作为长盛不衰的“法宝”,其实这时候学生往往早已枯燥乏味,即使一边念着节奏一边画拍,学生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无效的音乐活动。此时如果改用体态律动中声势(包括个体律动、集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的同时,培养内心节奏感,何乐而不为呢?结合小学生好动及音乐技能目标的特点,笔者经常给学生做恒拍方面的体态律动,以培养其内心节奏感:比如一年级阶段可多开展“跟着老师做一做”拍手、拍肩等小幅度的恒拍声势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恒拍声势律动和音乐节奏是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多感官,感受、表现恒拍节奏,初步形成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借助体态律动不断叠加动作,在座位上开展的小幅度律动基础上叠加大幅度、集体性的交流律动,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恒拍感。当具备初步的恒拍感之后,则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随意走动找好朋友合奏声势互动,让学生在充分的玩中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恒拍节奏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音的高低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音的高低变化,是音乐听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音乐世界,体态律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律动中学生能真切地体验音乐、感受音的高低,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要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的高低比较抽象,教师空洞地告诉学生这些音高一些,那些音低一些,直白的说教不如用体态律动让学生体验音的高低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欣赏课《青蛙合唱》中,老青蛙旋律比较低,教师先让学生听辨钢琴的低音区主题旋律,再让学生听辨中区的主题旋律,最后让学生想象老青蛙和小青蛙谁先唱歌,当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么选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设计出老青蛙蹲着跳,小青蛙站着跳的高低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自主、形象地感受到音的高低不同。此外在平时的欣赏中更可以将音的高低与生活中的事物形象地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如小孩、小鸟、蜜蜂、小兔等音乐听起来更轻巧些、高一些,老人、大象、乌龟、熊、狮子等音乐听起来则笨重些、低一些,结合不同事物引导学生设计出趴在地上、蹲着走、站着走、立脚尖走、举着手走等动作让学生形象地感受、表现音的高低不同。当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体验时教师还可以降低难度,可以先设计高低不同的声势律动,感性地体验,再让学生表现音的高低,最后让学生理性地在音乐中找出高低不同的原因,这样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式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充满乐趣。例如:在上苏少版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啰嗦》一课时,在感受月琴相近音区的演奏时,对于听辨能力强的班级,笔者则鼓励学生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对于个别听辨能力不强的班级,笔者则采取用坐和站两种不同演奏月琴的姿势表现旋律的高低变化,让学生一起奏一奏,从感性上感受音乐的高低不同变化,接着再让学生说出设计这样动作的原来是音乐的高低高低变化这一理性感受,渐渐地学生对音的高低的听辨和表现能力逐步加强,感性和理性的
3、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色
音色在音乐要素中最具特色,有的音色嘹亮、华丽,有的温婉、柔美,有的轻盈、灵巧,有的低沉、浑厚,有的又高亢、具有爆发力,各具特点。律动则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表达它们,让音色形象化、具体化。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巴松管的音色低沉浑厚,像极了老爷爷,学生立刻把低沉浑厚的音色与走路缓慢的老爷爷联系起来,随着音乐学老爷爷走起路来。单簧管的音色轻巧圆润非常像走路轻巧的猫,而三支圆号的低沉又带爆发力的音色让学生立刻想到阴森恐怖的狼,会自发地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形象与律动巧妙结合,让欣赏变得妙趣横生。
4、通过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效途径之一,在情景中探索多种体态律动表现方法,体验音乐、交流活动、升华经验,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例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进行强弱力度的训练时,笔者会先和学生用语言、PPT、视频等手段营造一定的情境,比如表现骑兵骑着马由远而近又远去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自然而然地选择用渐强再渐弱力度的拍腿声势律动。学生触类旁通,还设想了火车由远而近又离开等情景,都可以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表现音的强弱力度变化,学生兴趣盎然,在开心轻松中体验音的强弱。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声势律动表现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于是笔者将声势和力度等要素结合,设计带主题的情境律动,来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例如在《夏天的雷雨》这一课中,先让学生观看外国的舞台声势表演视频“雨”,让他们从中发现原来不用借助任何打击乐器和道具,只依靠身体,完全可以表现很多事物,于是大家合力设计出:搓手表现沙沙的小雨;部分人用手掌拍打大腿和捻指响舌表现雨渐大;所有人用力拍打大腿表现倾盆大雨;部分人在台阶上跳跃表现春雷;所有人用力拍打大腿表现大雨继续;部分人用手掌拍打大腿和捻指响舌表现雨渐小;所有人回到搓手的动作表现悄无声息的小雨;春雨渐止。律动中老师只是语言的提示者,很多声势动作的生成完全是学生自发的,对声势中的强弱、形象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情境的创设。课后爱钻研的学生甚至还提出用不同力气做响舌、拍腿等动作来表现不同力度。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笔者让这个孩子带领大家用他的想法加以改进,学生玩的更开心了!学生对音的强弱表现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 上一篇:论影响歌唱者听觉的两个要素及其解决办法
- 下一篇: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