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文化 > > 详细内容

中国狮文化中镇兽狮的演化发展


  一、镇兽狮的起源

  现有资料可证明狮形象作为镇兽始于东汉时期,它们出现于祠堂和陵墓。真实狮子形象的传入给镇兽狮带来了多大影响还有待深入考究,但可以肯定狮在东汉时的传入为狮子成为镇守之兽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理由。狮子之所以会被人们作为镇守之兽,首先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汉武帝时国富民强,物质财富丰盈,之前就已经盛行起来的厚葬习俗在这时得到了更大发展,使得陵墓数量不断增多。这为镇墓狮的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狮子形象作为镇兽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人们有寄托理想愿望于灵物的行为习惯。这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原始社会里先民对自然世界无法进行科学的认识,他们经常把自然界中的事物当作能够帮助实现理想和愿望的神灵,先民通过把神灵图形化的手段使心中的“神灵”脱离自然界事物的原型,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各种环境中使用。第二,狮子有雄壮威猛的外形和至尊无敌的个性。狮子体型硕大、身姿威武;用如雷的吼叫声显示威风和王者般的霸气。这些特点被上层统治者发现,狮子成为王者的象征物,并把它的形象用于镇守陵墓的场合。第三,两汉之际佛教因素的影响。狮子是佛教圣物,被视作释迦牟尼的化身。在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阿育王石柱顶部刻有3头狮子,表示佛的威慑力。佛经将释迦牟尼比作“人中狮子”。这样一来,就更把狮子神化起来, 强化了其护法避邪作用。

  二、镇兽狮的演化发展

  1.镇墓之狮

  (1)东汉

  四川省雅安县高颐墓、芦山姜公祠前的杨君墓前狮雕是东汉有影响力的镇墓狮。高颐墓的石狮形状似虎头狮身,并掺入了神瑞化的造型特征,头上无角,背生双翅,呈昂首疾走状。石狮曲背翘臀,夸张了狮子粗壮有力的四肢,形成一种运动中的波浪状线条,显得气韵生动,矫健威武,动态协调。①杨君(即杨统,蜀郡属国都尉府都尉)墓前石狮一对,造型方中有圆,四肢粗壮凝重,体态雄健浑厚,作昂首张口、挺胸翘尾状,气宇轩昂,静中有动,柔中带刚,饱含着充沛的生命力。②

  东汉的镇墓狮是中国镇兽狮的源头。这时的镇墓狮并不求写实而求神似,重在表现狮子的气势。狮子基本呈站立姿势,有强烈的运动感。这时的镇墓狮都带有羽翼,看起来颇有灵兽的气息。那时的人们认为只要能乘上带有羽翼的兽,死后就可以升天成仙。在属于狮子艺术形象开端的一段时期里,统治者还未对其进行干涉和要求,当时的艺术家可以不受政府旨意而较为随意地表达狮子形象,因此也就体现出了当时大多数阶层的意志。

  (2)南朝

  关于南朝镇墓兽是否称作“狮子”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这里姑且按照“狮子说”把这一阶段也纳入镇墓狮的发展之中。南朝以梁代的镇墓狮最有影响。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狮昂首挺胸,像是在仰天长吼。它的颈部、躯体较短,且四肢粗短、脊背平直。整个身姿呈明显的S形,呈现出比较稳定的静止状态。

  南朝时期的镇墓狮重点表现狮子的威武豪迈。一方面继承了汉代镇墓狮形象,强调狮子的态势和体量;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使之看起来更加浑厚圆实,并且少了强烈的运动感。这时期的陵墓狮开始由站立式向蹲踞式转化,气魄宏大而富有生机。尽管南北朝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但南朝整体上经济、政治发展都比较不错,也是文化中心。此外,厚葬仍被崇尚,这为镇墓狮的盛行以及镇墓狮形象的继续发展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3)唐代

  唐代帝王陵墓中的石狮造型可称得上是我国镇墓狮雕中的精品典范。乾陵前列置的镇墓石狮是一对蹲狮。狮身肌肉发达,前肢直伸,呈蹲坐的姿势。它的双眼圆睁着怒视前方,张嘴露牙,好像正在发出吼声。顺陵东走狮是一对处于行走状态的镇兽狮雕,强劲的力量感通过狮子的壮实的四肢以及臀部发达的肌肉显现出来。它巡视并漫步着,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其头部微微上扬,依旧张口瞪目,似乎在听来自周围某处的声音。

  唐代镇墓狮重在体现狮子的精神气质和非凡的气魄。此时期的镇墓狮既有蹲坐式也有行走式。其形象风格以写实为主,狮雕比例更加准确、体形更加高大。五官特征突出,基本均为双目圆睁、张口怒吼。镇墓狮的艺术形象明显地表现出唐王朝统治阶级雄心勃勃、自以为天下之尊的精神面貌以及盛唐时期从容奋发的时代风貌。在国势强盛、版图广大的唐代,由于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这时的文化气质有较强的兼容性,镇墓狮形象也随之繁荣发展,出现了以往没有的繁盛和成熟。

  (4)宋代

  宋永裕陵石狮是宋代镇墓狮的代表。它扭头望向远处,表现出大声吼叫的样子。其四肢上粗下细,身体敦厚。头部的毛发呈卷状一直垂至背颈。造型总体虽然雄健,但似乎少了些许敏捷迅速的本领。这时的镇墓狮多了不少精细纹饰,细部刻画非常深入;同时脖颈上多了一条悬挂的项铃。总之永裕陵镇墓狮有较强的装饰意味。

  宋代开始,镇墓狮雕逐渐下滑发展。宋代镇墓狮形象沿袭唐代,但其昂扬宏浑的气势却不如唐代了。头部比唐时期压低了,四肢又缺少了尖利的感觉。两宋时期社会阶级结构有所改变,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新阶层的审美观念成熟起来,市民文化的兴起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此,狮子形象的“王者”之相逐渐过渡到和蔼可亲的平民势态,狮子造型的人间性、民族性得到加强和深化。与此同时狮子艺术形象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宫廷、庙宇、寺观等其他一些类别的建筑也开始出现了狮雕。镇兽狮逐渐由镇守陵墓向镇守宫府过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