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文化 > > 详细内容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渊源考证


  一、历史沿革

  在日本传统音乐界中,传统艺人有时也直接称“三味线”为“三弦”,并把中国的民族乐器“三弦”直接音译称为“三弦”。但在中文中,由于只采用汉字会将二者混淆,因此一般只称日本的民族乐器为“三味线”。仅从“三弦”“三味线”两件乐器的名称上看,两者的联系不浅。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三弦从中国本土传至冲绳,发展为冲绳三线,冲绳三线传至日本本土,最终成为三味线,但在具体细节上诸家还存在着不少争议。比如,乐器的的改革是为本土音乐的发展服务的,为什么音乐本质相互之间没有变化?再者,中国三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那为什么日本发展的比我们本国好?种种疑问还有待研究。

  三线是琉球群岛特有的古典拨弦乐器,由琴头、琴颈、琴身三部分构成,因琴身两面蒙有蛇皮,故三线也被称为蛇皮线或蛇味线,这种乐器被认为是在中国三弦于日本本土乐器三味线之间起到了中转作用的乐器。三弦由14世纪末期明朝渡琉的闽人三十六姓带往琉球,加入了鼓和手拍子,结合了当地的音乐艺能,形成了琉球特有的三弦音乐。后来,琉球数代工匠不断改良,创造出了琉球特有的拨弦乐器三线。《三弦艺术论》在论述“冲绳三线‘一扬调子’与中国三弦正调定弦法”时,也论证了中国三弦正调定弦法中的正调调弦法与琉球的一扬调子调弦法比较接近,当中国的三弦的正调调弦法传到琉球后,琉球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传统习惯,把sol,la,mi的合四工的一扬调子调弦法,以琉球音阶代替中国的五声音阶,使中国的三弦、三弦音乐及其它民间音乐在琉球化、日本化中传播、发展。

  [中国三弦,合四工为sol,la,ml正调调弦法

  琉球三线,合四工为sl,do,sol一折调子]

  所以说,中国三弦、琉球三线、日本三味线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论述中国三弦发展为日本三味线的过程中,琉球三线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乐器形制

  首先,三弦是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又名弦子。三弦可分为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成。琴头多成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雕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柱状体,按照琴杆琴胴的长短大小,有大三弦、中三弦、小三弦的区别,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是三弦的共鸣箱,它是在略带椭圆形的鼓框上两面蒙皮以蟒皮做成,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或钢丝弦,从高音弦依次为外弦、中弦、内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三个弦轴上。中国很多民族都使用三弦,因流行地区和使用用途的不同而有很多品种,但是,在形制上是大同小异。

  琉球三线的形制全长约75~80厘米,扁椭圆形的琴胴,胴体比中国小三弦大,比大三弦小,琴胴内里的面壁削成有规律的锯齿状,以增强乐音的共鸣,琴胴使用桑木、楠木等木料制作,前后都嵘上蛇皮,在筒体侧面嵘缎子,并缠有制作精细的绳子;琴杆一般使用黑檀木或紫檀木制作,并涂上黑漆笔直而细长的琴杆,其琴杆比中国小三弦短,琴杆上无品无柱,琴杆下端插入琴胴;三根琴弦都使用绢丝弦,从低音到高音分别是:男弦、中弦、女弦。

  三味线是由两“天神”(缠弦的部分),“琴杆”和“琴身”三部分构成。日本三味线与中国小三弦相比,日本三味线的琴杆稍长,琴胴变大,接近于中国大三弦的大小程度,琴胴内侧刻以锯齿状凹凸形,有利于共鸣,琴胴两侧蒙猫。三味线的琴杆采用木材,高级的用印度产的红木、紫檀,廉价的有南亚、东南亚产的“花梨”等木材。为了便于携带,一般都是由三截拼接而成的,分别称为“上杆”“中杆”“下杆”,与此相对,不能分成三截的琴杆称“长杆”。琴身四方形,正反面蒙上猫皮或狗皮。传统制法使用一整张猫皮,因此在三味线表面可以看见左右对称的黑点,这实际上是猫腹部的乳头的痕迹。由于猫皮高价难求,故也使用狗的背部的皮制作,但是狗皮三味线表面的黑点是故意画上去的,成为一种装饰。一般采用丝弦,也有用尼龙材料的。三根弦,从粗到细依次称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演奏时需要拨子。拨子呈银杏叶形,低级的由塑料制成,高级的采用象牙。具体的大小形状根据流派、音乐和演奏者的习惯不尽相同。

  通过对三弦、三线、三味线的形制对比,看以看出一个循序渐进的变化,虽然它们各有特色,但是三者之间还是比较相似的,这对于中国三弦和日本三味线的渊源探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演奏方式和演奏技法

  中国三弦坐式,端坐在椅子上演奏,竖式或斜式持琴法,用指甲或拨子、指套弹弦发音。左手弹跳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跺弹、双弹、扫、拂、撮、五指轮、四指轮、三指轮、摇、摘、抹、分、扣、上弹等技法,右手以按弦实音为基础,另有打音、吟音、泛音、滑音、虚滑音、下回滑音、上回滑音、伏弦等。

  冲绳三线式以跪式,以日本“正座”方式双膝并拢跪在榻榻米上演奏,斜式持琴法,拨子套在食指上弹弦发生,在演奏技法上,右手以弹为主,挑为向上轻带,左手以按弦实音为主,此外尚有小拨、打音、打拨音等,多用于琉球音乐独奏。

  日本三味线演奏方式上与琉球三线一样,在弹拨方式上,三味线与我国的三弦不同,它是用较大的拨子自上而下地弹拨,没有向上“挑”的动作。这对于演奏的速度和乐曲的性格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运用的过程中,日本筝曲、雅乐笼笛谱的因素,加进了三味线所特有的谱字,并进行了变化与发展,这种变化与发展的本身,也体现了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善于吸收和融合。这种善于吸收与创新的精神,让日本民族不断发展起来。

  四、总结

  从三者之间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三弦在传入琉球岛之后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日式化,但是仍然保留了中国三弦的一些特色,继而传到日本本土,就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伴奏乐器。形制的改变是为音乐服务的,所以在音乐的运用上,三弦适合于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带腔的音”,其音乐带有明显的“带腔性”,即乐音“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色样式”;而三味线乐音以基本不带腔性为特点,音色浑厚有力。旋律上,中国三弦具有无半音五声性特点,以大二度、小三度连接为主,而三味线音乐以小二度、大三度连接的都节旋法,即:

   [(一)民谣调式][(二)律调式][(三)都节调式][(四)琉球调式][(五)去四七大调式]

  这些都能表现出日本在继承中国三弦之后的创新。被日本发扬广大的中国三弦是日本的重要乐器代表,同样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不仅保留传承了中国传统,同样在日本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