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探讨
时代的车轮已经驶入2l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艺术愈发变得新鲜和多样,“现代艺术”;这一概念也渐为我们所熟识。简言之,“现代艺术”;就是某种特定的前卫艺术,它的主要特征是:1.突破了传统审美的范畴,弥合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2.具有轻技巧性,其创作不完全依赖于特定的媒材或艺术家熟练的技法:3.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中,诸如美术展览、杂志、网络、社区等。可以说,现代艺术在表达内容生活化、材料技法简单化、存在环境多样化等诸多方面自有其贴近生活的平易特质。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忽视它们的存在。美术教育对当今艺术发展的新形态——现代艺术应持何种态度呢?
方法大多逃不出这二者:被动地规避和主动地理解。前一观点认为,现代艺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东西,中学美术教育对应该学习的经典性内容尚且无法完全涵盖,又怎么能够把这些不确定的,甚至是有碍学生身心成长的内容纳入到美术课程之中?无可否认,现代艺术中存在靠标新立异而哗众取宠的“艺术家”;,诸如一些低劣、媚俗、暴力、附庸风雅,甚至反道德、反人性等的恶意之作。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其引起的负面效应可想而知。鉴于此,索性将现代艺术拒之美术教育门外,这确实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果断之举,但是,仅仅这样就够了么?传统中学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于美术史中的一些经典性内容,有关新鲜艺术形式的内容较少。诚如尹少淳所言:“往往能进入美术课程中的美术内容,也基本上是有一定‘历史’的。比如,我们对美术作品的介绍常常是那些所谓盖棺论定的内容,连西方现代美术也大多局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1]
依笔者观之,20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可谓异彩纷呈,其中诸如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一些新鲜的艺术形式,由于其自身造型语言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相信也会更为中学生所好奇甚至质疑。所以,尽管现代艺术发展历程短,质量也良莠不齐,但我们有必要将其中一部分合适的现代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之内,让我们的学生借此来审视当今艺术的纷繁现状并由此认识到思想和生活的多样性。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以为,就中学美术教育对现代艺术的态度而言,主动的理解胜于消极的规避。但是,如若考虑将其作为课程内容引入美术课堂,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它满足了学生的什么需要?抑或说它能够达到一种怎样的教育功效?以下,笔者结合现代艺术的一些具体特征来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一词在心理学中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对此,笔者以为,兴趣的产生首先是源于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并非像我们常说的只是局限于一种功利性目的的需要,而是一种积极的、渴望了解的心理倾向。这种“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一种求知欲,即一种对所要学习内容特殊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所要学习对象认识的过程中去。那么,好奇心又缘何而来?心理学家波尔林指出,人有一种“认识的好奇心”;(即EpistemicCuriosity),这种好奇心源于遇到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观念冲突。[2]波尔林的言论对于我们探讨课堂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富有理论意义的。可以说,只有学习对象具有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或陌生感,才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所以我
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赖于教师给学生呈现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景。可以说,新异性正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和传统绘画艺术的区分度显而易见:从表现内容看,现代艺术关注的是我们现实的生活,其展示、传达、传播的生活事件或价值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抑或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从造型语言来看,它讲求的不再只是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而可以重复与扩大、拼贴与挪用、置换与重组,从艺术创作使用的材质方面来看,它们不再是传统的颜料、纸张、画布、石块,而可以是一张老旧的照片、一件破旧的衣服、一匹马,甚至是我们的行为本身……由于现代艺术这些新异的特性,相信它更容易给学生呈现一种问题的情景,从而使之形成一连串的疑问或者是渴望了解的冲动。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短暂的直接兴趣可以进一步转换变为持久的学习动机,从而引领着学生展开对当代艺术造型语言、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的深层认知。
- 上一篇:蒙古族民间美术及其生存现状
- 下一篇: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