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文化 > > 详细内容

再谈美术院校素描、色彩基础教学


  “探究”;反哺“基础”;

———再谈美术院校素描、色彩基础教学

  一、素描色彩荃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也许是信息时代活跃而叛逆的艺术思潮,也许是改革开放的汹涛巨浪,进人新世纪后,我国美术院校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高等院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省。归纳起来,这里出现的新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素质普遍下降,二是院校基础教育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素描色彩基础课程学习中,学生只知道画,却不懂得听课,不懂得思考,不懂得探索,不理解、不研究,其结果依然是重复着他们原有的“技术”;。并且常常顽固的认为他就是对的,就应该那样画,什么理解、探索都是多余的,甚至老师都是多余的,他们不需要老师。

 色彩课程学习中,“色彩靠感觉”;一句话成了学生们的挡箭牌,他们因此非常自信,什么认识、分析、理解、感受、造型、表现,什么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层次主调、笔触肌理、语言形式、内容情感什么也不愿听、不愿想,如何用色彩造型、表达空间,如何用色彩,表达情感,更不是他们要探索的问题,甚至拒绝老师向他们提出意见。听不懂老师的讲解,看不懂老师的示范,而且不愿听,也不愿看。 同时,问题是双方的,也有教师和教学组织的问题,并且相互激励而常形成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教育出了问题,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笔者多年教育实践与反复调查研究分析,教育的问题应从考前专业培训谈到院校专业教育。仅从课堂教学这一角度而言,考前培训的老师就没有把问题讲清楚,乃至自己还没有明白;院校老师自然都是教授博士、硕士讲师了,但可能也没有真正上好基础课。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把这些“简单”;问题拿出来好好研究。

 二、素描、色彩造型与表现规律探索的愈义和主要内容 “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否则就没有用;上述严重的问题何以解决呢?就教育本身而言,那就是“探究”;,是教学双方的探索,即这里的“规律探索”;了。这个“规律”;并非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针对艺术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所必须的理论支撑,是感受、理解、思考、探索和实践的统一体。它既是艺术技能的基础,更是艺术创造、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思维诱导和探索尝试。国内外院校对此少有专门的研究,而是将其生硬分解为基础课、技法课、理论课和创作课教学。艺术创作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造型”;和“表现”;这两个问题,素描和色彩基础教育就必须首先担负起这个双重任务。“造型”;即塑造形象,“表现”;即表达思想,其实就是艺术创造。素描和色彩的造型和表现都是有其规律的,有理论支撑的。

 悠久而深厚的人类艺术史为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不必寄望那些当代“理论家”;的模糊术语和“权威”;学说,古今中外关于造型与表现问题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西方自巧世纪的文艺复兴,东方自南朝的“六法论”;,lf}多个世纪、历朝历代的不断研究与发展,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风格与流派,不同美学与哲学思想、不同文化和科技时代,不同政治与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研究与实践。但对于艺术教育而言,这个规律应是相对稳定、完整统一的。因此,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深刻性与丰富性。

 首先,素描造型到底是造什么样的“型”; 呢?一是写实之“型”;,二是意象之“型”;,三是表现之“型”;,四是抽象之“型”;。写实素描即反映视觉真实的素描,如达芬奇、丢勒、安格尔的古典素描、块面素描,以及线、面结合的素描,还有超级写实素描;意象造型即“变形”; 造型,即按某种理念和意念、意象塑造形象,如毕加索线描、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素描,还有国内大量的各种“变形”;素描和平面意象素描;表现造型即以表现某种思想、理念和情绪而改变视觉真实的造型形式,如表现主义素描,国内大量的符号性视觉语言的具象素描;抽象素描即没有视觉真实的概念素描,没有具体现实视觉形象,在历史上如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热抽象和冷抽象。还有国内画家的“形式意向”;素描也具有抽象素描的某些特征。而每一种素描造型训练均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训练方法及内在造型规律探索,教学中必须形成体系并加强规律探索诱导,学生掌握造型规律后即可自主运用和表达,并可实现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创造思维。现以最基础最常见的写实造型素描为例分析其内在造型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