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旸乐书》对古乐器研究的历史价值
由陈旸编撰的《乐书》,成书于宋代哲宗时期,又称《陈旸乐书》。该书摘自儒家经典书籍,将关于音乐的文字作为训义,又对乐律理论、乐器、乐舞等作以记述,且乐器部分大多附图说明,为后人研究古乐器提供了丰富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价值,以我国现存最早的音乐百科全书而著称。
陈旸,字晋之,福建闽清县人,生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卒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1094年,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因其善于乐律。遂负责神宗至哲宗时期的《乐书》编纂,后主管其事。又称《陈旸乐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型音乐专著。
《乐书》全书200卷近百万字,卷目繁多,全书可分为前后卷。前95卷为训义,专引前人经典之文论乐,其中摘录了包括《礼记》《周礼》《仪礼》《尚书》《春秋》《周易》《论语》《孟子》等书籍中有关音乐的文字记载,并针对细节条句加以分析、诠释。后105卷名《乐图论》,专论五声、十二律和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及其他民间音乐和五礼所用乐,并记述了前代和当代的音乐及其乐器,且创造性地将所记述的乐器附图解释。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也使得此书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了所讲内容,这些方面都是陈旸《乐书·乐图论》的新颖独特之所在。据考证,《宋史·乐志》和成书于元代的《文献通考》都参考并对照了《乐图论》中的些许内容。而被誉为清代音乐百科专著的《律吕正义》在创作时也深受《乐图论》的影响。
陈旸《乐书》创造性的记述方法为后人研究古代乐器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可见,在中国音乐文献的创作中陈旸《乐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那么对于研究古乐器究竟有何历史价值。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总结继承
中国有关音乐的文字记载很早便已出现,殷商时期巫风盛行。便有将祭祀乐舞印刻于甲骨之上的做法。因此,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有关音乐的文字记载就是甲骨文。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争斗,更是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前文讲到陈旸《乐书》的编篡是引自前世历代音乐文献资料,将之总结后再加上作者本人的音乐研究成果的集合性创作。《乐书》是一部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史料,该书前有一序文。说明了本书编写的意图和阐述的有关理论:“臣之论载,大致据经考传,尊圣人,折诸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由此序文节选可知,该书论述是经过对前世各部音乐文献经典的参考查证后,尊崇圣人理论,折中诸子百家的观点所得出的。
因此在《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至前朝三代下至北宋,从宫廷正史到坊间传说,时间跨越了几乎之前所有的历史,资料含盖的范围更是前所未有。《四库全书》中的《乐书提要》就曾评论此书“引据浩博,辨论亦极精审”。可见,陈旸《乐书》不仅具有整体总结性,更具有批判继承性。
二、改革创新
关于陈旸《乐书》,独特之一就是《乐图论》卷中加入的乐器图片,并附上了文字注释。如今书中的部分乐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失传,但正是有了这些图片才使得本已无缘重见天日的古乐器得以流传下来,被后人所知晓。
不过陈旸《乐书》的创新性不止于此。自古以来,有关音乐记载的资料众多,对于乐律理论、乐舞、乐器等不同方面,其下分支更是诸多繁杂,因此,各部音乐文献都有自己的记录分类方法。有将音乐归类为诗歌类的,如《汉书·艺文志》;也有将其划分到经学文献中的,比如《隋书·经籍志》。在记载音乐史实方面,较为系统的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记述,也有突出地域性的记载地方歌曲。
这些文献分类大多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音乐文献。相比之下。陈旸《乐书》的结构划分就显得复杂很多。单《乐图论》卷,就分为“乐图论总论”、“十二律的序论和本论”、“论五声八音”、“论歌”、“论乐舞”、“论杂乐”、“论五礼”七大部分。据陈旸《乐书》序记载:“囊括载集,条分汇从,总为六门,别为三部。”此处“总为六门”指的就是除却“乐图论总论”的六大部分,“别为三部”则指的是按民族、乐器起源地和音乐风格分类,分为“雅部”、“胡部”、“俗部”三部。其中“论五声八音”又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继续将三部分为八属:金、石、土、革、丝、竹、匏、木。之后在每一属下记录不同名称的乐器。
这一分类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空前绝有的,之前的音乐著述中从没有如此浩大的规模,陈旸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改革创新,突破了之前文献记载的狭义局限,使得这部音乐专著更加先进和全面,为后世研究宋代及之前的音乐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三、发展胡俗之乐
由于社会背景及作者本人生平影响,陈旸在著书时必然受到了一定的儒学文化浸染,因此更为重视雅乐中使用的乐器,将象征着保守派的宫廷雅乐置于开篇首位。但是,北宋是个非常奇特的时代,这个时期发展及其不平衡。一方面是军事实力上的衰弱,另一方面却是经济上的不断繁荣。而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昌盛,从而也使外交得以发展延续,北宋时期的对外关系较之前的唐朝,是更上一层楼,不仅和之前就交流密切的东亚地区继续保持友好关系,更加强了与西亚东南亚的关系。
这样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前朝隋唐盛世打下的开放文化基础,为北宋音乐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得到了极大的繁荣。音乐不再是宫廷高官贵族的专享,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娱乐方式,趋于大众化。陈旸作为编篡《乐书》的主事,自然对自己国家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在民间外来音乐地位逐步上升之时,为其留有一席之地是形势所趋。陈旸作为奉行儒家思想的宫廷保守派,在这样的情形下,依然尊重历史,据实记载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并附上了大量图片解释,这样的气度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陈旸《乐书》对于非宫廷音乐的包容性,才使得这部著作有别于其他,显得更加珍贵特别。
对于陈旸《乐书》,后世给予的评价还是极高的,虽然《乐书》中的一些文字体现着陈旸本人思想上的保守,使得全书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是事物需从两面看,不可否认陈旸《乐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陈旸对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虽持有排斥观点,但《乐书》中仍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俗部”、“胡部”的音乐和乐器,且附有绘图和说明。这就是此书的珍贵之处及价值所在。此外,《乐书》中所提到引用的诸多具有儒学思想的素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乐器发展以及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乐书·乐图论》中丰厚的音乐文献资料对于当代音乐研究更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使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全面的了解宋代及之前的中国音乐发展状貌,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无价之宝。
- 上一篇:《鳟鱼》教学设计
- 下一篇:巴赫《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分析与演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