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三十多年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适应农业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供需发展不平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许多农村金融机构长期经营困难,亏损严重(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人情贷款等现象,使得这些机构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退出了容易出现大量亏损的农户贷款业务,转而将发展重心转向大中城市和大客户。在有些地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县一级都没有设立支行,更不用提在乡及以下层次了。另外,近几年来,由于农民贷款政策放宽,少部分人钻法律与政策空隙,向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大量贷款,用于其他非农业发展用途,致使农民金融信用降低,导致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本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多只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极为有限。而农村信用社因为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无法针对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金融服务。基于上述原因,使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靠非正规的金融形式获得资金的支持。不难看出,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农村金融服务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存与发展考验。
2.农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比例不平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三农”发展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严重地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图1所示,农村存款余额从1981年的44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3845.93亿元,而同期农村贷款余额则从189.7亿元增加到30651.8亿元,两者相差33194.13亿元,这个差值就是所谓的“金融漏出”,超过农村贷款110%。这一方面反映出被动的金融漏出问题,即金融机构减少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村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尴尬:有了一定的存款,却找不到合适的农业投资渠道,小农经济抑制了农户扩大再生产的动力。
有关数据显示,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逐年增加,从1997年到2009年12年间增长了近7倍,但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的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重各年却基本持平,说明农业贷款与其他行业贷款的发展水平相比,并不存在优势。大量的农村资金也不能“取之于农用于农”。由于农业的先天弱质属性,使得农业融资风险高、成本大,且农业资金需求通常又是使用周期长、回收慢。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存续和发展必然要以盈利为先,对农业贷款的贷放比例也必然受到这方面的制约。此外,尽管现在农村非正规金融普遍盛行,但资金缺口还在4.5万亿元以上。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比例严重失衡。如果目前县、乡区域金融体系不能进行彻底、有针对性、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制度创新,农村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将直接被阻滞。因此,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以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3.农业、农户不具有信贷需求优势。我国农业一直是一个弱质产业,不具有金融需求的产业优势。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一直较为低下,基本上是典型的小农生产模式,生产力水平和比较收益低,资本形成效率整体水平低,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农业的这种产业特性使农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比重偏低,同时,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近些年来虽一直有较大幅度提升,但还是同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较大差距。
此外,我国农户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数量多、高度分散、信息不灵通等特点,收入水平、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比较低。因此,农户信贷需求具有无抵押、贷款额度小、高度分散、当年借当年还短期金融居多等弱点,导致信贷风险大、成本高、利润率低,金融机构缺乏介入积极性,农户不具有信贷需求优势。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一是由于农村信用制度缺失、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对信贷交易对象做出准确判断,信贷交易成功率低,交易成本很高;二是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承贷能力弱、贷款条件差,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慎贷甚至拒贷;三是部分农村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之间的资金链受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被迫减少放贷数量以规避金融风险。在农村金融生态恶化情境下,一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已放弃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努力,收缩放贷和减少农村营业网点,导致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领域。与此同时,农村企业和农户可获得的贷款却严重不足,银行机构对农贷款数量偏少,农村的合作金融如村镇银行等国家批准的数量也仍然很少,使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只能主要依靠需要规范、引导和加强监督管理的非正规金融渠道。
二、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更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全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好农村金融,因此,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十分必要,这也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
- 上一篇: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效率分析
- 下一篇:世界主要融资模式成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