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的校本教研策略
“校本教研”是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制度。但受学校教研制度不健全、“应试教育”等传统观念束缚,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呈现出“内容确立空洞、研讨交流空谈、活动组织空架子、活动效果空想”的“四大皆空”现象。“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借用校际间教育差异带来的张力,成为提高校本教研效益的成功举措。
一、“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策略的基本内涵
“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是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校际间联合教研为形式,采用“独立备课、集体磨课、抽签上课、评课议课、人人上课”五个环节,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
“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中的“主题”:源于教师的需要,从教学中、课堂上某一层面的实际问题提炼出来,以问题真正解决为目的。
“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中的“跨校研修”:借助各个学校教育差异所形成的教育张力,在具有不同研究层次、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间形成民主、互助、开放的跨校教研机制。
“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共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独立备课
以教师个人为主,首先要对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进行文献研究,开展理论学习,丰厚自身对主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确立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每个参与跨校研修的教师都要拿出第一份体现个人教学主张的教学设计。独立备课时间约为1周。
第二环:集体磨课
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通过“备课组”活动将个性的、零散的问题收集整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研磨问题、思维碰撞、交流共融,从而形成第二份整合了“各家所长”的教案。
第三环:抽签上课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一位参加跨校研修的教师都要参加现场抽签,被“抽中”的教师承担执教研讨课的任务,当场上课。其余未被“抽中”的教师承担观课任务。
第四环:评课议课
承担观课任务的教师根据预先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分别观察记录学生发言面、教师提问次数、有效问题数量等课堂现象。议课时,观课教师需人人发言,总结概述各自观课结果,用数据说话。参与教研的教师对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行为提出改进意见,最终形成经课堂实践后的第三份集体备课教案。
第五环:人人上课
每个教师带着第三份教案,根据所带班级的不同,对教案再次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形成基于班情、基于学情的第四份教案,到各自所在班级再次实践。
二、“主题式”五环跨校研修策略的实践解读
(一)“主题”从何而来?
校本教研,主题从何而来?
主题,从教学问题中产生。
一切研究都从问题开始,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最棘手、最实际的问题,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的问题,成为首选主题。
主题的设计,可以按月逐步推进。例如,9月份研究“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10月份研究“为儿童的好学设计合理的问题”;11月份研究“生生互动,让课堂彰显活力”;12月份研究“激发质疑能力,让课堂充满挑战”;等等。围绕同一主题,语、数、英、音、体、美等所有学科,都可以建构起相应的教研活动。
主题的设计,也可以分学科进行。根据教育热点、关键年级、主干学科等因素,选择每个学科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语文重点关注三年级起步作文,开展“起步作文的语段指导”;数学重点关注毕业班复习,开展“数与代数的归类复习”;英语重点关注阅读教学,开展“语篇整体阅读”;艺术,重点关注各学段学生艺术素养的序列建构等等。
诚然,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教学问题为话题,而不加任何选择、提炼的话,校本教研的主题会显得凌乱。[1]当随机教研话题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教导处就要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提炼核心的教研主题。
(二)“跨校研修”如何组织?
有的学校办学规模小,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少,有的学科全校甚至就一人在“孤军奋战”,无法开展“集体备课”。“跨校研修”能“弥补”同伴互助不足带来的缺憾,成为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新亮点。
“跨校研修”,首先要形成共同的研修愿景。在《共同体》一书中,齐格蒙特·鲍曼说,“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2]
在“跨校研修”这一共同体建设中,其成员之间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是关键。学校要通过文化融合,增强来自各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体”学习的热情,唤起他们对“跨校研修”的归属感、认同感、对其他成员的尊重感。
“跨校研修”,其次要制定严格的研修程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挖掘“跨校研修”的价值,已成为提高校本研修的关键所在。从约束职能上说,学校文化是一种道德守则,是学校管理中的软性约束。而制度是学校中的法治,是一种硬性约束。要使“跨校研修”这种学校教研文化被所有教师所认同,在起步阶段必须有赖于制度体现一种“行为导向”的作用。作为学校管理层,要制定严格的“跨校研修”制度,并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增强教师对这一教研活动的敬畏感,提高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