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语文课堂
一、捕捉情感体验,引发探究兴趣
研究性学习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教材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1.师生关系和谐化
语言的交流应该是开放的,气氛是和谐的,教师应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当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管是对还是错,都要认真倾听,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取笑和挖苦,相反应进行自然的疏导。
“Never mind!”(学生一片轻松的笑,语文老师也会英语)“思路是对的,组织的语言没能表达你的全部想法,我们哪个同学沿着这思路,帮帮他。”“不要害羞!大声说就是好的。”……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得到保护了。
2.创设问题情境化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诱导学生在直觉观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探究猜想。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方式呈现鹿和狼在茫茫的凯巴伯森林背景下:当太阳冉冉升起,鹿群快乐地生活、嬉戏……到夜晚来临时,突然凶狠的狼群来袭,鹿群顿时惊慌、奔逃……老弱病残的则死在狼那无情的撕咬中……画面的逼真性紧紧地揪着孩子们的心,这时插进课文的文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顿时班上掌声如雷,经久不息,这时我轻轻地说:“25年过去后,凯巴伯森林又会是怎样呢?”同学们唧唧喳喳开了——看,他们有的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有的翻自个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有的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盯着屏幕……这时他们的探索心理就已转化成现实的学习
愿望。
二、演绎生活体验,拓展研究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实践和交流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互助互动活动化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的理解是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呆板的教材内容演变成生活情景,使教材动起来,
活起来。如在教学第三单元“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口语交际时,就可以模拟“电视辩论会”的情景,教师创设辩论会的会场,教师扮演“主持人”,让学生扮演“辩论正方”和“辩论反方”。主持人宣布:“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大赛现在开始,正方:“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需要隐瞒真情,不说出真相,如《唯一的听众》中音乐教授说自己耳聋了……”“还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是……”反方也不甘示弱:“……”辩论会在激辩中快乐地进行着,双方在各自的论点下互相合作着、补充着。在互动中,他们最后走向共同:善意的谎言,它的出发点是帮助别人,所以是可接受的,它与讲诚信是异曲同工的。
2.教学时空开放化
教师千万不能让学生把眼光仅停留在课堂里、校园中,其实现实生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环境,接触各种视听材料,阅
读世界名著、现代流行小说、散文、小品文等。如我们厦门旅游业的开发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可以借机让学生前往,当当小导游、展馆小小解说员等等,以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也能激发出热爱语文的热情。
三、丰富创新体验,提升研究品质
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形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探索研究的过程,具有更强的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成果展示多样化
每个人在思维能力上是有差别的,有的人长于用左脑,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长于用右脑,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成果恰恰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要说的意思,必然呈现出答案的多样性,如在让学生自己研究总结“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有的写研究报告,有的用一张表格来归纳表示,有的则通过编绕口令体现……
2.超越自我个性化
个性是人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活动,具有个性的人容易做出创造性成绩。研究性学习中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凸显其个性风采,让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萌芽并得到冶炼。如研究总结综合性学习的“与诗同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独具匠心。果然不出数日,各式各样的手抄报,贴满了教室外面的墙面,成为超越自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上一篇:以读为本,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 下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巡视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