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非智力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消极、自卑感强
后进生由于在班上表现较差,受到批评较多,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表情漠然,学习情绪低落,行动懒散,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有畸形的表现,对于教师当面的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
2.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
学生由于其学习成绩偏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经常没有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表现为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畏惧困难和挑战,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各种诱惑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意志薄弱是制约后进生前进的重大障碍。
3.不良的行为习惯
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放纵,溺爱、娇贯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子女吃苦受累,从不给子女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好强、懒散等不良习惯。
4.不良的环境影响
在家庭里,有的父母热衷于赌博、酗酒;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家庭里充满着硝烟味,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感到恐惧,整天提心吊胆,无法安心学习。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网吧、电子游戏机等不良影响,干扰学生的学习动机,削弱学生的斗志,侵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不愿勤奋学习,使学生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5.家庭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要求子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结果适得其反。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孩子因学习受挫而厌学;有的父母疏于管理,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地及时复习,做作业的学习习惯,进而造成长期学习成绩不佳。
二、如何做好非智力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小学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在初中一年级时,他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达尔文在中学时学习成绩很糟,常受到校长巴特拉的训斥,然而他最终成了生物进化论的鼻祖。爱迪生上中学时被老师开除,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发明家。这些例子足以证明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后进生。
1.倾注爱心、消除疑惧心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心灵的天地,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消极的心,可以使他们进步。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学习热情高涨。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
我班陈果、陈谷同学,过去经常不交作业,是同学们公认的差生,我课余时间经常接近他俩,与之谈心,吩咐他俩帮老师做些分发作业之类的事儿,课堂上特意创设条件,请他俩回答简易的问题,及时表扬,还给他们小奖品,课后鼓励他们,同时提出要求,后来他们改变很多,作业每次不缺,纪律也好多了。亲近后进生,少指责,多鼓励,少埋怨,多理解,少冷漠,多关心,多肯定。融洽同学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班集体欢迎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这是消除戒备心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对后进生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力和人格。教师应尊重、信任后进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和自卑心理。《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批评和处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的心态,降低教育效果,尊重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有比优秀学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哪怕是表面看来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学生,都有一颗十分敏感、脆弱的心。另一方面,他们确实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当尊重、爱护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
教师应特别注意:(1)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2)让后进生获得成功,只有当他们体验到经历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时,才能树立起进步的信心和愿望。教师可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完成之后,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3)让后进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挑选班干部时,应加以考虑,让他们担任一定职务,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 上一篇:在浓郁的文化色彩中教古文
- 下一篇:巧于提问显风格同课异构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