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管理 > > 详细内容

贵州省民族地区反贫困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同时也是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省份之一。全省下辖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8%;2010年全省贫困发生率为12.1%,高于西部贫困率的6.1%和全国贫困率的2.8%。全省88个县中有50个贫困县,贫困县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1.4%,而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省总量的.2%¨1。尽管在政府及多方面的努力下,贵州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贵州省民族地区的人民文化素质偏低、就业率不高、劳动技能欠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返贫现象严重,没有从根本上脱贫。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对农民群众劳动力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贫困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得不到有效提升,缺乏自我致富的能力。因此,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以提高扶贫效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作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政府或组织通过~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等活动,并通过与开发对象的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掘、其作用得以合理使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于经济的发展都很重要,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效益甚至要高于物质资本,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民族地区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民长期脱贫,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口1。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育、培训、医疗保障、劳动力转移,此外,还应注重对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的开发,通过建立一定的休闲、娱乐设施,引导人民积极参与娱乐活动,培育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投入到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反贫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能有效改善群众的精神面貌,激发其劳动热情贵州民族地区的人民至今依然存在着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对政府的扶贫工作存在政策性依赖等现象。应加强对群众精神文化的开发,通过发掘民族特色文化,建立一定的娱乐、休闲公共场所,鼓励群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陶冶情操,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其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其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以开放的视野投入到生产劳动中来,提高生产效率。

 .2能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反贫困意识由于目前贵州大多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仍然不足,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对国家扶贫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能有效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其自力更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其努力脱贫的决心,勇于开拓的精神,并积极配合国家反贫困政策,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实现永久脱贫。

 .3能有效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就业能力。增加劳动收入贵州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工作技能缺乏多样性,而仅依靠农作物的收入难以满足生活需求,收入过低,生活负担重,贫困现象严重。只有在民族地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农技推广、加强扶贫项目的培训,才能有效提升农民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面,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人,实现永久脱贫致富。

 .4能增强人民身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民族地区人民普遍身体素质较低,抵御疾病、治疗疾病的能力较差,尤其是中老年人因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严重。只有加强医疗保障的推进,才能有效提高人民得身体素质,提高其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能力,使他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

 .5能有效推动城乡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致富贵州民族贫困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仅依靠传统的农作物生产难以满足其生活需求,必须保证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能保证他们依靠进城打工摆脱贫困。这种劳动力转移既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也能增加劳动收入,这部分农民工进城务工致富以后,还能返乡创业,更能带动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

 贵州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基于贵州省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调查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贵州省民族地区反贫困情况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选取贵州省6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作为调查对象,6个县分别为:江口县、印江县、务川县、丹寨县、平塘县、晴隆县。问卷发放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达273份,有效问卷率达91%。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得知,目前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群众就业面有所扩展,反贫困工作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民族地区反贫困中人力资源开发依然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精神文化娱乐消费投资不足。农民思想依然不够开放在调查中,民族贫困地区用于精神文化娱乐的设施投入较为欠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用电器类较为缺乏。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为67.9%,拥有手机的为32.5%,拥有座机电话的为19.8%,拥有电脑的仅为7.9%。电视机已基本成为群众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通讯设施不足,电脑等高端用品较少,加之电视、手机信号较差,满意率仅有.2%,农民获取外界新信息、新思想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共设施投资不足。大多数村广播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群众对此满意率仅有16.3%。对于公共娱乐、休闲等设施场所,仅有18.9%的人满意。对公共设施的投资不足,群众对此满意率极低,很难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民族地区对精神文化的投资不足,导致了群众自觉接受国家新政策信息的能力较弱,思想开放度不够,生活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乏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致富意愿不够强烈。

 .2基础教育投资不足,文化素质不高调查中,拥有小学、初中学历的受教育群体较多,达到了77.27%(其中小学学历的比例为21.29%,初中学历的比例为55.98%),而接受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群体比例偏低,仅为20.19%。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仅占家庭总支出的14.7%,由于教育投资不足,很大一部分群体初中毕业便选择外出打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多。

 造成教育投入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43.2%的人受到教育设施与条件的限制,32.6%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7%受重男轻女、读书无用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10.5%受其他原因的影响。由此可见,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不足、家庭经济条件欠缺是制约子女入学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只有32.1%的人对本村的教育设施表示基本满意,影响了民族地区人口接受文化教育。

 .3参与培训较少,劳动技能缺乏农民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仅有25.1%的人接受过技能培训,74.9%的人没有接受过培训。一方面,群众参与培训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农民参与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活动少。政府在投放扶贫项目之前,仅有45.3%的项目对农民进行了培训,还有54.7%的没有接受过培训;在用于改造农业新机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群众的参与率不高,缺乏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培训效率太低,接受培训的人群中只有15.8%的人能完全领会培训技能,26.2%的人勉强能学会。农民参与培训不足、培训效率过低,都会使农民缺乏必需的劳动技能,政府在扶贫中引入的新技术、新机器就无法投人正常生产中来,扶贫项目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4医疗保障仍然不健全,医疗投入有待加强调查中,参与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比例为91.5%,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3。2%,仍有5.3%的人口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群众医疗支出偏低,医疗支出仅占家庭总收入的.5%,群众一般小病不会马上就医,直到生了大病才肯加以治疗,那时又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此外,民族地区农村医疗设施不足,卫生院、卫生所等医疗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调查中有79.4%的人对乡村医疗设施表示不满意,村民一旦患有较为严重的病,便会选择乡镇、县级以上医院,但是县级医院收费普遍偏高,排队难、看病难的现象明显。

 .5外出务工人员偏多,但就业质量偏低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1.4%的家庭都不同程度的有一个或几个人员外出务工,32.5%的家庭仅剩下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在家庭收入来源的调查中,依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外出务工人员中,大部分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加工、生产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性质较为低端,从事临时工、清洁工、保安等岗位的人口较多,大部分农民工没有稳定的工作,且法律意识薄弱,大部分无劳动保障合同。加之农民工就业技能欠缺、城市融入能力较低,农民工受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他们的生产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贵州民族地区反贫困步伐的对策建议贵卅l省民族地区目前的反贫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并不理想,只有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才能使贫困人口永久脱贫。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通过医疗保障改善自身身体素质,加强对迸城务工人员的引导和培训等手段,改善贵州省民族地区贫困人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产能力,最终使他们能依靠自身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具体而言,加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民族地区人口精神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促进贫困人口进一步解放思想贵州省民族地区由于信息闭塞,接受新信息能力较低,农民思想不够开放,缺乏进取精神,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投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热情,引导群众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开拓群众的视野,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身与外界的差距,自觉投入到改善生活的生产中来。首先,政府应迸一步促进“家电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开展,鼓励城市人口服务农村、帮扶农村,促进城乡帮扶,城乡互助。其次,应加强公共娱乐、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建设,改善群众的电视、手机信号,加快建设村广播、电台信号向贫困地区覆盖等。再次,政府应尽可能地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自发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激发群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热情。

 .2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应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力度,加快贵州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建设。首先,应加快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对村小、乡镇小学的教学环境加以改善,并加快高中、中专、大专等高等教育学校的建设,为更多的人接受较高等教育提供机会。其次,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两基教育”的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中、大学等较高层次的教育,并为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解决贫困生接受教育的资金问题。再次,加强教育宣传,引导群众重视孩子的教育,加大子女入学投入,消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陈旧观念,并鼓励中青年自觉接受职业教育、函授等教育,以此提高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3加强培训力度。提升人民劳动技能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员的培训,通过对农民传输就业理念和就业技能,提升其就业素质。首先,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引导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政策、新观念,了解科技兴农政策,激发其掌握新技能的欲望,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

 其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综合运用各种培训班,对农户实行现场培训、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等形式,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再次,建立一定的培训奖励机制,奖励在培训中成绩优秀者,激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奖励为培训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工作人员,重点奖励发明新思想、新技术的人。

 .4完善医疗保障。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对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提供完善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水平,有利于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保障民族地区人民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保障其工作不受伤病困扰。首先,应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医疗设施的建设,加快乡村卫生院、卫生所的建设,积极引进医疗设施,完善医疗设备,扩充医疗人员,提升医疗水平,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其次,应进一步推广医疗保障体系,鼓励更多的人民参与医疗保险,以提升群众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并鼓励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商业保险。再次,鼓励群众加强身体锻炼意识,关注自身健康。

 .5保障劳动力转移质量。注重人才培育与引进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不是解决贵州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关键,但就目前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已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主要方式,应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本着以提升劳动力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首先,要加强劳动力输出的管理,控制外出打工者的数量,严禁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口外出打工。其次,应加强对外出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提升其劳动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对城市融人、生存与发展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再次,加强人才流动,鼓励有能力的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为贫困地区引入新兴血液与致富意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