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质量提升
一、河南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的固化性指标反映:人员数量、质量及学历
一方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容,近年河南地方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不断加强,高学历人力资源在高校学术组织中呈现最为集中的集聚效应,师资的数量与质量结构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纷纷面临发展转型和新的机遇,增设新型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力度不断推进,但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配备却相对失衡,人才及时性引进与调整步伐难以及时有序跟进。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实践技能和整体学术、科研水平必须在达到基本高等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的平衡,以及与时俱进地进行潜能挖掘与发挥,这一点上地方高校做得还不够,直接导致人力资源内涵型提升步伐缓慢,进而影响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内涵建设的发展。
2.人力资源的结构性指标反映:人才分布状况
从学科领域角度看,河南地方高校的人才结构分布往往表现为传统学科、纯基础学科领域队伍相对充足乃至过剩,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相对不足,这一方面受学校办学历史的影响,一方面也与人才引进过程中吸引力程度、办学硬件软件基础有关,同时也与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偏于行政主导力量有关;从人力分布结构角度看,地方高校也普遍存在一线教师资源与管理行政人员分布是否均衡有序的问题,从事教学科研的主力与从事管理服务的行政力量在高校的人力组织中应达到一种明显的“差异性平衡”效果,即首先要保证学校一线教研工作的主体力量,不能将后者在事业编制、人力影响、教育资源占有与导向引领等方面压倒前者,倘若出现人浮于事、一线岗位失衡(如数量短缺、超负荷运转、职业吸引力下降等特点),必然对学校整体人力水平的发挥提高和辐射效应产生消极影响。
3.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性指标反映:人才流动与管理状况
人才流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保证人才效能的重要因素,离不开积极的激励与管理机制。河南地方高校在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发挥人才方面都结合地域特征和办学特色进行了不少努力与探索。除了待遇与物质刺激,强化事业前景、感情归属、个人发展机遇等因素已经成为人力资源激励的普遍共识。地方高校在积极引进高层人才的同时,现有人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如有针对性的、即时性的奖惩机制、退出机制不健全,高层次专家人才的过程管理、持续管理、绩效评价等需要探索提高;许多地方院校在管理制度上只注重单向度人才引进、显性资金投入,与原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提升没有相得益彰,造成人才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忽视人力资源软环境的建设,流动人才缺乏稳定性科学管理,许多院校还做得不到位。国家级、省级名师及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以带动学校整体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和发展,人才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与建设力度。
二、河南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利用基础
高校人力资源在本质上是通过不断获取高素质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和办学过程积极整合,并通过激励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性,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有序结合,开发潜能,积极实现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开放提升地方高校人力资源,既要立足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同时还需积极开放,借鉴引用。在客观程度上,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配置和科学流动等方面,确实存在一段时期内难以根本提升的后进现象与问题,但同时后进态势也可以成为一种后发优势,学校更容易通过低成本的模仿引进、学习培训等,获取先进名校已经创造出来或者正在践行的、相对成熟的理念、机制、管理、运作等手段,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创造人力资本效应,整体提升学校发展实力,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教育竞争力。
1.制度性的借鉴参考与原创性条件的挖掘提升
人力资源的制度性管理是提高人力利用效率、促进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单向度注重人才引进、忽视后续培训和有效管理,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浪费。必须通过学习模仿或必要时移植良好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经验,高效率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和转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人力效能发挥;同时,由于现代人力资源成本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大,多属于应用型高校的地方院校队伍建设可能还需要更高成本。因此地方高校管理者必须在强化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基础上,全面规划、重视落实“学习型组织”的高校建设,明确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本校实际结合,努力避免重复性投入,通过在职培训、终身培训、开发校本资源,逐步形成与办学定位相一致的独特应用型高校文化,这种不可直接移植、单纯借鉴、简单嫁接的办学氛围能否形成,是影响人力资源文化形成的核心。
2.多元化的人力资本利用和劳动力转化提高
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在数量方面储量较为丰富,借助科学的资源分配理念,有利于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潜在劳动能力。由于“知识化”特征体现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上的程度较高,相应的人力资本利用更有理由、有条件走在前沿。通过科学指导和合作、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把先进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并合理把握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校园多元化、灵活性的知识、技能、文化传授与感染,劳动力的转化性质、转化范围、转化途径、转化效果都可以得到良性预期。同时师生共同体的学术组织在绩效评价面前,教师要完成本职工作、谋求个人事业进步,学生要扎实素养、寻求社会合理立足,效率最大化的整体实践工作有利于人力资源健康竞争。地方高校通过培养应用技能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也会为当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体现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