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思路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瓜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季节性、区域性的生产者“贱卖”、消费者“贵买”现象经常呈现,居民普遍感觉菜价高,而农户又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贱卖贵买”现象成为近20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不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产品流通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国家扶持政策缺失
在市场经济中,流通是将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的纽带。流通作为一种先导性力量,是生产者获得收益、消费者获得商品的必要条件。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束缚,国家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投入远逊于在生产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惠农政策主要向农业生产领域倾斜,农产品流通领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已有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很多没有真正落实。我国9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95%以上的蔬菜的流通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但由于批发市场的公益性行业的法律定位还不够明确,难以享受到相应的扶持照顾,目前用水、用电、用地等标准都依照昂贵的商业标准核算,按照一般商业企业标准交纳各种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多种税负。批发市场负担繁重,势必把负担转嫁给进场销售的从业者,造成摊位费、进场费等各项收费上涨。这不仅影响了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的资金投入,也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从业者收益的实现。
(二)内资企业份额不足,影响流通安全
随着城市的发展,零售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业逐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外资零售业进入势头强劲。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百强流通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已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以沃尔玛为首的外资大型超市的新开店铺数和销售增幅均远远超过内资企业。2011年,外资超市的零售业市场份额已经逼近47%。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一是根据WTO入世协议,国内的流通领域也要对外开放。二是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纷纷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外商在税收、商业地段的获取、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不同于内资企业的倾斜政策。这种超国民待遇使外商在与内资企业竞争时获得优势地位,对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目前内资流通企业虽然在数量上还居于多数,但市场份额的增长态势远不如大型外资企业。在流通领域,外资凭借优惠待遇以及强大的实力,频繁打压国内农产品加工商、经销商,恶化了正常的竞争秩序。主要表现在:外资挤压使国内始终没有形成强势的流通企业,内外资企业差距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无法真正形成;内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主渠道弱、缺少品牌,不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外资在缓解我国流通业面临的资金、技术、管理等难题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应该注意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已远超昔日,外资大量进入给国内本土流通企业和加工业等带来的消极作用,可能会给国家流通产业安全带来隐患。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起伏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农产品价格也不断上升。另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城市的地理范围逐渐扩大,城郊土地的陆续侵占造成耕地面积逐渐缩减,大量脱离、半脱离土地的农民进城务工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呈现短缺迹象,这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而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流通的中间环节及交易主体较多,主体之间大都缺乏长期的经济关系,普遍是现货面对面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缺乏对称是价格波动的潜在因素。农户难以获得明晰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较弱,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造成农户在选择生产品种时,缺乏指导,盲目跟风,往往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递与疏导机制。这种供求失衡是引起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的一个诱因。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以及煤炭、钢铁等资源类行业的治理整顿,大量从房地产、煤炭、钢铁等行业退出的投机资本开始陆续进入农产品流通流域,容易储存的消费弹性低的农产品,如大蒜、生姜、绿豆、土豆、大白菜、苹果等耐储易存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游资投机炒作造成的。游资炒作带来的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说明了流通过程中价格监控存在着滞后性。
(四)流通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的农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经历的环节很多,一般要经过生产者、产地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环节。在这些流通环节中,要产生多种费用,包括人工费、运输费、存储费、加工费、卫生费、摊位费、进场费等以及农产品的正常损耗成本。一些大中城市还实施“货车限行”政策,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而所有环节产生的一切费用无疑都要在价格中体现。农产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还会被层层加价,每个环节通常加价10%~20%,农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用户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一倍甚至数倍。据统计,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这一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流通成本占到终端销售价格的1/2甚至2/3。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实情况观察,处于上游的农户因无法有效解决保鲜期、季节性等问题,只能以“贱卖”来获取收益。而对于下游的消费者而言,农产品历经多种中间环节已层层加码并演变成了高价,不得不接受了“贵买”的现实。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具有典型的“小生产、大流通”特征,收益过多流向中间环节。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农业生产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农户数量众多且地域分散,缺乏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运作的载体,农产品生产的投资回报率一般较低,比较容易受天气、路况、消费者喜好等影响,收益不太稳定。因为缺少快捷的物流冷链体系,路况差、运输难、储存难现象始终存在,使得我国农产品销售呈现出很强的区域限制,众多农产品往往聚集在产地附近就地销售,产品外销的比重较小,时常出现产地的农产品积压、销地的农产品短缺的被动局面。这主要是流通渠道不畅所致,一般不是农产品实际过剩所致。另外,国内市场运作不规范,地区保护主义盛行,没有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是松散的分割体,流通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障碍,使其难以形成高效、稳定的供应链。
- 上一篇:锁定高端冷链配送 双汇物流谋“第三方”蜕变
- 下一篇:物流配送下的零库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