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诗词郴州 > > 详细内容

解读范秉秀的“禽言诗”

范秉秀,字伊璜,号苏溪,汝城县人。清康熙二十八年拔贡,曾为云贵总督范成功幕府。《古人咏郴州》(见该书392页)收录了他的《禽言八首》:

一、

 

春去了,春去了,

惊心啼断枝头鸟。

白日长绳系不回,人事蹉跎犹未晓。

百年屈指芳辰少,

春去了,春去了。

 

二、

 

布谷,布谷,

山头日出驱双犊。

老妇携壶具馌来,不向田间向山麓。

官田税重追呼速,

布谷,布谷。

 

三、

 

婆婆饼焦,婆婆饼焦,

无以哺儿儿转娇。

那得含饴消晚景,连年岁事属腹枵。

嗷嗷八口望青苗,

婆婆饼焦,婆婆饼焦。

 

四、

 

莫摘花果,莫摘花果,

吩咐园丁护花朵。

园租犹得偿田租,为愁风雨频吹堕。

休遣租公来树坐,

莫摘花果,莫摘花果。

 

五、

 

脱却布裤,脱却布裤,

民间褴褛何堪数。

一年辛苦又无秋,尽入官仓犹不足。

五裤之歌何日作,

脱却布裤,脱却布裤。

 

六、

 

泥滑滑,泥滑滑,

青鞋布袜泥中拔。

小昏日落苦蹒跚,肉绽皮皱霜又刮。

游人万里真愁杀,

泥滑滑,泥滑滑。

 

七、

 

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何如拂袖归山阿。

豺虎当道天又暮,魑魅白日伺人过。

腰上黄金有几多,

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

 

八、

 

湿湿湿,湿湿湿,

莫脱轻簑与大笠。

雷雨垂垂树叶多,黑云成阵溪风急。

归来空对牛衣泣,

湿湿湿,湿湿湿。

 

这八首诗是诗词园地中的一支异军,名字就叫“禽言诗”。作者诗中的“春去了”、“布谷”、“婆婆饼焦”、“莫摘花果”、“脱却布裤”、“泥滑滑”、“行不得也哥哥”、“湿湿湿”,这都是摸仿某一种鸟叫的声音,里面的正文便是借这种鸟的口说出来。这就是说,“禽言诗”就是摹仿鸟的叫声,绐它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再由此引申生发,借鸟叫类似的辞意,加以发挥,以抒写感情的诗。

我们知道,《诗经豳风》有一首叫《鸱鸮》的诗,原文是:“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哓哓。”这里面的“谯谯”、“翛翛”、“翘翘”、“哓哓”,这都是象声词,象鸟叫声,但又各有含义。何其芳先生曾把它译成为“我的羽毛稀稀少少,我的尾巴象把干草,我的窝儿晃晃摇摇,雨还要淋,风还要扫,直吓得我喳喳乱叫”。有不少学者把它作为“禽言诗”的鼻祖。直到汉、唐,也还没出现“禽言诗”这个名字。如唐代宋之问作《思归乐》,白居易作《和思归乐》以及其他人的诗作,可以说都属这一类型。到了北宋,梅尧臣作《禽言》(载《宛陵集》),苏轼也学梅尧臣作《五禽言》,这就应该是“禽言”正式成为骚坛的又一支花的开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的周紫芝、梅尧臣、黄庭坚、刘克庄、范成大、苏轼、梁栋、陆游、戴昺、刘宰都写作了大量的“禽言诗”。到明、清时,写作的尤为常见。

 

开始只不过当作一种游戏文字,从耕夫渔父、走卒贩夫的口头文字,渐渐的为文人墨客所接受。而严酷的现实生活,又使作者的“禽言诗”变成了讽谕诗,如“布谷”、“脱却布裤”本是一种鸟,如果用“布谷”,那就是用于劝农,而用“脱却布裤”则成为了写悯农的诗。情随境转,诗人的措辞和所选择的鸟叫声也就各自不同了,综观历代的“禽言诗”作,其内容大致可归为六类:

 

  1.     一、揭露官府繁重的徭役、租赋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2.  
  3.     二、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4.  
  5.     三、反映民族矛盾及其带绐人民的苦难;
  6.  
  7.     四、反映游子思亲、孝亲的情思;
  8.  
  9.     五、描写家庭成员恩怨,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不正常的伦理关系;
  10.  
  11.     六、感叹旧社会世道艰难,苛政如虎,官吏贪腐;
  12.  

    范秉秀的这八首诗基本上可以说,属于第一类和第六类的范畴。我们不妨来看《布谷》,布谷鸟叫的季节,正是春耕大忙季节。在田间劳作都得争分抢秒,农妇送饭来,一般应是在田头。为什么却向山麓呢?官吏催租税急啊!《莫摘花果》却从另一面反映出了当时捐税的繁苛与重赋,田里的收入还不够缴清田的租税,还得靠“园租”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皮绽肉皱霜又刮”,一年辛辛苦苦,结果怎样呢?结果是“尽入官仓犹不足”,只落得“连年岁事属腹枵”、“民间褴褛不堪数”、“嗷嗷八口待青苗”。在那豺虎当道,魑魅伺人的社会制度统治下,农民能够怎样?只有期望来个清官,来个好官,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唱上《五裤之歌》,盼望着有汉代廉叔度这样的官来。而作为也属上层社会的范秉秀,能如此直率地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实况,实属难能可贵。因此,我非常喜爱这八首诗。

顺带也谈一谈禽言诗的格式,它不像格律诗、词、曲,以及“诗钟”“汉俳”的格律要求那么严,可自由多了,它没有平仄、句式、句数的严要求。即使同一题材,同一鸟名,各人写的字数、句数也不尽相同。如宋苏轼《姑恶》:“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君不见东海孝妇死作三年干,不如广汉庞姑去却还。”明宋棠《姑恶》:“姑恶!姑恶!三日新嫁娘,羹汤洗手作。低头进姑姑不乐,错!错!错!小姑房中二谣诼,吁嗟妾命薄。”清黄遵宪<姑恶>:“姑恶!姑恶!小姑谣诼。小姑谗我有间时,狞姑点婢日助虐。十年不将雏,自叹妾命薄。作巢犹未成,亦愿受鞭扑。一意报姑恩,云何姑不乐?姑恶!姑恶!”

 

又如宋戴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如归去1千山万水家乡路。今年又负故园花,来岁开花定归否?归去归去须早归,近日江潮非昔时”。明宋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他乡不可以居住,冬苦寒,夏苦暑,江潮飘泊岁几度。笑尔征途人,盍归乎来日欲暮”。

 

明代邱浚的《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十八滩头乱石多。东南入闽南入广,溪流湍驶岭嵯峨。行不得也哥哥!”以及他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中华不是胡居处。江淮赤气亘天明,居庸是汝来时路。不如归去。”出来以后,他这一形式为更多的人所喜欢。从而仿效。范秉秀这八首格式,基本上就是邱氏格式,但也有些许变化。

(注:廉叔度,后汉时人。为蜀郡太守,原来这里的官府为防止火灾,禁止人民晚上点灯做工。叔度来后,取消这一禁令,老百姓夜晚也可做工了,生活有所改善,作《五裤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数作。平生无襦今五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