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武装挺进东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克诚考虑到国民党反动派在时机成熟之后可能发动大规模内战,为了应付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快创建连成一片的战略根据地。他认为,东北是创建这一战略根据地的理想地区。于是,他请当时在华中局任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建议中央及军委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创建根据地,但饶漱石不同意发电报。黄克诚思考再三,于1945年9月14日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中央发了一份形势分析和建议的电报。很快,中央制定了新的战略决策:派出10万部队和干部奔赴东北,建立东北战略根据地。
9月23日,两淮战争刚结束,中央军委电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向东北挺进。几天后,黄克诚率部启程。当时,曾有人说东北日军遗留的武器遍地皆是,部队到后就可以取到新的武器装备,提出将三师武器装备留下。黄克诚历来考虑问题总是先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些,以便有备无患。他认为,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如何作战?况且,大部队长途行军,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将无法应付。于是,他坚持部队的武器不能留下,一定要全副武装上路。同时,他还考虑到,到东北之后,即进入严冬季节,必须使部队准备齐棉衣再出发。尽管有人不同意,但他坚持不肯让步。
1948年底,东北华北两军会师。图为黄克诚(左一)与部分领导合影。前排左为聂荣臻、右为罗荣桓。
当黄克诚率部进入山东时,有人要他将部队就地停留一个时期,担负山东地区的作战任务。黄克诚认为,历来兵贵神速,捷足者先登,进军东北应不失时机、争分夺秒地快速行动。若在山东久留,再动员北进,将又费周折,贻误战机。他将自己的意见电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即电示:“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于是,黄克诚率部日夜兼程,徒步跋涉山东、河北、热河、辽宁等省,于11月25日到达辽宁锦州江家屯地区,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部队到东北之后,苏联红军因受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不准我军进入大城市接受日伪军的武器装备。事实证明,黄克诚坚持全副武装进军东北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当时,国民党军队借助美国的飞机、兵舰,向东北大量调兵遣将,刚解放不久的山海关和锦州已相继失守,国民党军主力正沿北宁线向沈阳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向上级建议,进军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作长期斗争准备。
1946年1月中旬,黄克诚率三师一部北进通宁,攻克通辽城,歼灭了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及土匪武装数千。随后,就在通辽一带开辟工作,消灭土匪,建立政权。月底,黄克诚电报中央东北局,建议分决战地区、游击坚持地区、政治攻势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分配兵力,得到东北局采纳。新四军第三师与西满军区合并,黄克诚任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兼西满军区政治委员。不久,军区司令员吕正操调东北局,黄克诚任司令员,他与书记李富春统一指挥,全力以赴建设西满根据地。
次年3月,李富春调东北局,黄克诚代理中共西满分局书记。他领导人民开展土改扫尾工作,进行扩军,组建地方武装,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负责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勤工作。在此期间,他对后勤系统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顿,加强后勤领导,提高工作效率,有力地保障前线作战的需要。他们的经验受到了军委的赞扬,军委将东北民主联军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和章程印发全军其他部队,以便参照执行。
4月,为了加强东北战场南线支援作战工作,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政委兼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9月中旬,辽沈战役打响,黄克诚动员一切力量支援战争,组织民工运送粮食,接送伤员,运送武器弹药。辽沈战役经过52天的浴血奋战,我军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黄克诚领导冀察热辽军民,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为解放东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上一篇:黄克诚-接管天津、湖南
- 下一篇:黄克诚-创建冀鲁豫与苏北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