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新槐-“战略轻骑”兵的团长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共8万多人,从福建的长汀和江西的瑞金出发,开始了万里长征。萧新槐率部随红九军团从赣州以南的王母渡和新田之间,通过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渡过信丰河。随后,在湖南汝城县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仁化县的城口之间,通过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11月15日,在郴县良田至宜章之间,通过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宜章是萧新槐的故乡。九团行军路线离他家只有几公里之遥。有人劝他回家看看亲人,他坚定地回答说:“目前革命处在困难时期,待革命胜利后再回来看吧。”毅然率领部队向临武、嘉禾方向前进.
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被突破以后,立即又在湘江以东布置起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先头部队抓住有利战机抢渡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铺间的渡河点。但由于红军前后相距约100公里,加之道路狭窄,辎重过多,部队行动缓慢,后续部队未能及时跟进过江。11月30日下午,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火速前往渡口,抢渡湘江。此时,距离渡江地点尚有45公里的路程,任务非常紧急。在罗炳辉、蔡树藩的指挥下,红九军团分成10路纵队,沿着大路向湘江岸边跑步前进。萧新槐率九团奋勇奔跑,无一人掉队。部队在跑步前进时,敌人的炮弹不断从上空呼啸而过,但战士们顾不了这些,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渡过湘江。
1937年4月30日,红九军团干部在延安合影。
当红九军团到达湘江东岸渡口时,敌人已从全州、灌阳、兴安三面逼进。在那寒冬之夜,徒涉湘江,水冷刺骨,可红军干部、战士,不怕寒冷,在星光的映照下,分成十几路,举起武器和衣物,跳进江水,奋勇抢渡湘江。
这时,追击的敌人越来越近,枪炮声愈响愈烈,敌人的炮弹,不时落入江中,掀起很高的水柱。但指战员们毫不畏惧,有的战土风趣地说:“我们已经渡过湘江,请你们不要再鸣枪送行了!”部队登上湘江西岸后,萧新槐率九团同兄弟部队一起迅速占领西岸沿江高地,掩护后续部队渡江。
遵义会议后,萧新槐率部随红九军团投入了四渡赤水战役。随后,经过连续行军,通过了近150公里的大凉山彝族地区,经过石棉县的安顺场,再绕过泸定桥,跨过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使敌人企图让红军在大渡河重演“石达开第二”的美梦化为泡影。
中革军委电令红九军团迅速以一部东进,占领天全,以接应由汉源北上而被敌人堵击的红五军团。萧新槐率九团同八团一道,向天全方向急速进发。
6月4日夜,部队悄悄地翻山越岭,从夹金山南麓没有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翻过2000多米的高山,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路来,到达天全河畔。勇士们借着星光,涉水过河,直插天全城。部队上岸后,东方已经破晓,萧新槐率全团指战员向天全城发起冲锋,城内守敌不知红军有多少,吓得慌忙弃城逃跑。红九军团胜利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夺取天全的任务,又一次使红军主力转危为安,受到了中革军委的嘉奖,赞誉红九军团为“战略轻骑”。
1936年9月,萧新槐任红九十四师师长。之后,率部参加了三军大会师和山城堡战斗。
萧新槐于1936年11月奉命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是我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当时,学习条件十分艰苦,课堂、校舍需自己建造或整修,没有桌椅就用石块顶替,没有黑板就以石壁或石灰墙代之。萧新槐在这里学习刻苦,处处模范带头,除完成军事、政治学习内容外,还积极参与开荒生产和反对敌人袭扰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