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底至1930年初,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春节过后的一天,从上海开来的一艘客轮,停靠在泰兴口岸港码头。下船旅客中有几位身着长袍,头戴礼帽的行商。其中一位尤显身材魁伟,气宇轩昂,他就是刚刚被中共江苏省委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的何坤。何坤一行的目的地是红军经常活动的如泰地区,他们无心顾及路两旁小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吆喝声,迳自雇了几辆小车,直奔如皋县的东燕庄。
坐在小车上,望着两边平展的农田,低矮的茅屋,以及间或升起的缕缕炊烟,何坤不禁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想起自己这几年为理想、为主义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如今又面临着的新考验
一、
1898年9月25日,何坤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金龟乡一个叫牛头下村的小山村。像大多数家庭一样,何坤的父母亲也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好好读书,光宗耀祖。因此,何坤10岁时被送进私塾读书,当时,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经摇摇欲坠,革命的潮流正在各处涌动。塾师何海棠是一位思想激进的爱国志士,在何海棠的熏陶下,年幼的何坤,萌生了立志报国的思想。
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经使少年何坤非常振奋。但是多年后何坤发现,中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军阀统治下的湖南,依然“苛政猛于虎”。何坤在苦闷中彷徨、徘徊,常常和同乡好友何德介、何德用等一起击节悲歌。成年后的何坤,不得不走常人所走的一条老路;结婚,为了生计而劳碌奔波。
1924年,何坤已经26岁。他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已经与共产党实现了合作,在广州开办了黄埔军官学校,邻乡的青年已经有人去了广州。永兴县地处湘南,距离粤汉铁路也不远。何坤与何德介、何德用一合计,决定立刻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到了广州,何坤因为不具备规定的学历,被拒之于黄埔军校门外。但是何坤并不灰心,广州的革命氛围使他如沐春风,流连忘返。于是,他一面打工,一面等待机会。1925年,何坤终于被录取到黄埔军校预科。在黄埔军校,周恩来、恽代英、叶剑英、聂荣臻等成为何坤最崇敬的人,他经常聆听他们的报告,这位从山村来的小伙子因此明白了许多道理。学校里有一个组织叫“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实际上这个组织是由共产党人掌握的。何坤积极参加这个组织的活动,经常和大家一起,阅读进步书籍,纵论天下大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逐渐成为何坤人生的最高理想。1926年春天,何坤被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预科期满,何坤被分配到广西南宁分校第一步兵队继续学习。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祭起屠刀,大肆杀害起义工人和共产党人,接着是湖南长沙的“马日事变”、武汉的夏斗寅师叛变,再接着就是“宁汉合流”。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腥风血雨中遭到失败。蒋介石开始“清党”,何坤所在的南宁分校也是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何坤共产党员的身份虽然没有暴露,但是作为左派学生却是人所共知的,他被当局拘禁在校内,受到严密的监视。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何坤表现得十分冷静。夜间,他乘看守松懈之机,顺水沟涵洞爬出校外,随即化装成农民,辗转到了广州,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衔命往广州西郊的三水县石硖组织武装,准备暴动。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的枪声打响了。这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何坤率领石硖的农民军突入市区。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革命者也自动加入了战斗的行列,义军很快控制了市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不可能坚守广州。当天晚上义军将领叶挺提出在粤军主力没有回到广州之前,将革命武装撤出广州。但是,这个正确的意见,却遭到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的反对。起义军不得不同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者支持的国民党粤系军阀张发奎等军队进行殊死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何坤所率领的石硖农民军被围困在黄沙火车站,坚持到第三天,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地倒下,弹药也消耗殆尽,敌人如狼似虎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何坤再一次沦入敌手。
何坤被捕后,被关押在惠福西路明星电影院三楼。这里挤满了参加广州起义的军人,何坤与难友们一起商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夜深人静,何坤撬开椽子,在屋顶开了一个天窗,难友们鱼贯而出,何坤也再一次逃离虎口。广州城白色恐怖笼罩着,何坤在越狱时又崴了脚,只能暂时隐蔽在一个同乡家里,一个月后,安全离开广州。
何坤回到了阔别四年多的故乡。那时的永兴县,已经不是何坤离开时那种万马齐喑的局面,土地革命的风暴正在孕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如火如荼。回到家乡的何坤,满腔热情地投入了紧张的斗争。他帮助区苏维埃政府训练农民自卫军,他在群众中宣传土地革命战争的道理,他动员妻子带头剪发放足 但是,何坤更加热切希望的是能够尽快与党组织接上关系。
何坤告别了心爱的妻子,再一次离开家乡到了武汉。此时的武汉,国民党军警横行,通缉共产党人的布告贴满了大街小巷。何坤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被派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沪宁地区工作。当时,中共江苏省委正在筹建红十四军,正需要军事干部,何坤被任命为红十四军军长。
二、
东燕庄地处如皋县的西南。一年多前,即1928年5月1日,中共如皋县委曾经领导如皋西乡的广大农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暴动,暴动的领导人顾仲起、徐芳德、杭果人、苏德馨等率领数千参加暴动的农民,攻下了东燕庄,如今东燕庄又成为中共如皋县委机关和如泰工农红军经常活动的地方。听说中央和省委要派军政干部到通海如泰地区来加强对红军的领导,大家都非常高兴。特别是何坤,这位黄埔军校出身的干部,更是大家翘首以盼的。
在通海如泰地区,有两支红军队伍。一支主要活动于如皋、泰兴地区,叫“如泰工农红军”;另一支活动在通东、海门地区,1929年底已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这两支红军队伍的主要成员,多为当地的贫苦农民,军事上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武器也十分简陋。何坤来到东燕庄后,通过对红军队伍的了解,深知红军目前这样的状况,要去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反动军警和封建地主的“民团”打仗,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加以整顿,加强训练。
他全身心投入了红十四军的建设。他与红十四军和通海特委的领导人李超时、刘瑞龙、薛衡竟等人一起,夙兴夜寐,分析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形势,研究组建红军的各项工作。
他亲自抓部队的军事训练,从立正、稍息开始,不厌其烦地为基层干部作军事操练的基本动作示范,讲解各种战术要领。
他与指战员同甘苦,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在他的带头下,红军战士的津贴每月从6元降到了3元,减少了当地群众的负担。
在做了精细的准备工作后,他对红军进行了整编,将通海地区的红军江苏第一大队改编为第一支队,刘廷杰任支队长;将如泰工农红军编为第二支队,何坤亲自任支队长。一批从中央苏区和上级派来的军政干部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
部队的军政素质提高了,战斗力增强了。指战员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机会终于来了。
3月中旬,小试牛刀,何坤率领红军首战靖江县长安市。这一天,红军从如皋西乡戈家堡出发,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完成了对长安市的包围。午夜,何坤发出攻击命令,顿时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一片惊慌失措,未加抵抗即行溃逃。距离长安市不远的西来镇,虽然驻有一支国民党的警察部队,但怕自己的后路被抄,只好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援。红军大获全胜,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并且将据点及附近几家大地主的钱粮,分给了贫苦农民。
长安市一仗,大长了红军的志气。如皋西乡的地主们个个如坐针毡。他们聚集到卢家庄,商讨对付红军的办法。他们以卢家庄为中心,构筑工事,组织民团,勾结国民党地方当局,企图与红军作新一轮的较量。
如皋西乡有一个叫季恺的青年,家中颇有田产,是西乡有名的殷实户。20年代初,季恺曾在北平平民大学读书,聆听过共产党人李大钊的讲演。后来,他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如皋县特别委员会的委员。大革命失败后,曾经暗中帮助过如皋的共产党人。何坤了解到季恺这个人后,曾派人与他暗通款曲。鉴于季恺在当地的声望,卢姓地主们也想拉拢季恺一起对付红军,并写信请求季恺派人协助守护卢家庄。接信以后,季恺悄悄地将信转交给了何坤。何坤决定将计就计
3月下旬的一天,一小队化装成民团的红军战士,手持季恺的亲笔信来到了卢家庄。卢姓地主们见是季恺派人来了,庄门大开,将人让进了庄子。卢姓地主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进入庄子的是与他们有着深仇大恨的红军战士,就在他们额手相庆的时候,何坤已经率领红十四军二支队和赤卫军将卢家庄团团包围。凌晨两三点钟,随着红军土炮的几声巨响,卢家庄南楼子碉堡坍了,庄里的红军战士迅速打开庄门,成百上千的红军战士潮水般涌进庄内。睡梦中的民团,大多成了红军战士的刀下鬼,余下的也乖乖地当了俘虏。战斗很快结束了,但就是不见卢姓地主的影踪。何坤一声令下,封锁了所有出庄的通道。几个战士在庄西破窑附近,发现了抖缩成一团的大地主卢松庭、卢雨轩、卢祝山等人。根据群众的要求,几颗正义的子弹结束了这群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恶霸地主可耻的一生!
在通海地区,整编后的红十四军一支队也是连战连捷。3月21日,攻下四杨坝据点,俘敌二十多人;进攻四甲坝,打进警察局,攻下区公所和沈家宅碉堡,歼敌一百五十余人;接着,攻入二窎“缉私营”。几天后,又粉碎了敌人的多路“围剿”。
红军在发展,在壮大。何坤等红十四军的领导人,酝酿筹划着红军的未来。
1930年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有数万军民参加的大会,以庆祝胜利,迎接“红五月”和宣布红十四军正式建立。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红十四军指战员和如皋的江安、卢港、石庄、磨头以及泰兴的古溪、黄桥等地方圆七八十里内的赤卫队员、农协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们,带着洋枪、土枪、火药枪、大刀、梭标、铁叉等各种武器,怀着赤热的心,奔向会常这一天,晴空万里,贲家巷一带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武器林立,锣鼓喧天,威风非凡。路北大皂角树上,升起了巨幅的红旗,广场正中搭起了司令台。大会开始,通海特委代表张辛在万众欢腾声中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正式成立,宣读红军领导人的名单。接着,何坤军长命令举行阅兵式,红十四军和赤卫队员、农协会员、少先队员等群众队伍接受了检阅。从此,何坤的名字传遍了江海平原。
三、
如皋西乡的重要据点老户庄,是如皋大土豪张朝汉的老巢。庄里驻着国民党的“保安团”、县警察队和拾保安队”一个中队。除了中老户庄外,前后左右还有4个老户庄与之互相呼应。老户庄深沟高垒,易守难攻。这个据点的存在,使如泰游击区与通海游击区的联络沟通十分不便。如泰红军曾经在2月份攻打过一次,但是,没有能够得手。红十四军军部和通海特委下决心要拿下这个“土围子”。何坤决定亲自组织、指挥这次战斗。
4月16日,何坤率领红十四军二支队的3个大队,加上赤卫队和自动前来支援的群众一万余人,利用夜色的掩护,分3路向老户庄进攻。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红军战士像斯巴达克斯的起义者们一样,个个奋勇争先,义无反顾。何坤亲临阵地前沿,不时向进攻部队发出各种进攻的指令。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悬殊,红军的进攻一再受阻,战斗也就更加白热化。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当年担任主攻任务的二大队大队长张爱萍将军的回忆片断吧!
东方出现鱼肚白,阵阵的冷风伴随着黎明吹来,我们心里却是热血沸腾。为了这最后的一次冲击,战士们紧张的准备着。何坤把一切布置安排好了之后,亲手抓住一支手提式机枪,手一挥喊了一声:“二大队的同志们,跟我冲1接着,他便领头向前冲去。
“冲啊”
“一定要活捉张朝汉”
一片震天动地的呼声,像一阵沉雷滚向封建地主的堡垒
碉堡上的敌人,拼死命地向我们射击。前边的同志倒下了,后边的同志跨过前者尸体冲上去,负伤的同志倒下了,爬起来又跟上去。人的海,旗的海,如同潮水,汹涌地压上了老户庄,占领了东庄头的晒谷场。
天完全亮了,我们被敌人的机枪压制在晒谷场上 我隐蔽在一个谷草堆后面,正想办法派人去烧敌人的炮楼,何坤提着手提机枪跑到我跟前。他的脸铁青,两眼愤怒地望着敌人的碉堡,向我说:“老张,让我来对付炮楼上的狗娘养的。我们不赶快解决敌人,如皋城的敌人一出来就不好办了。”他说着踏上我的肩膀,一纵身贴到谷草堆上,露出半边身子,用手提机枪对敌人的碉堡猛扣了一梭子。敌人的机枪突然哑巴了,何坤在我的肩头上大声地喊着:“共产党员们!冲
我蹲在底下,看不见何坤的表情,但是从他宏亮的声音中我听得出他很兴奋。战士们看见军长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纷纷跳起来往上冲去。突然,我感到肩头一晃,何坤从上面倒下来。只见他像一棵折断了的大树,躺在我旁边 他一只手按着胸口,血像涌泉似的,顺着指头缝流了出来。
复仇的火,愤怒的火,在每个人心里燃烧,我们踏着何坤同志的血迹,握着他放下的那支枪,向反动地主的窝巢冲去!
四、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为了江海大地上的劳苦大众,何坤献出了他年仅32岁的生命。何坤的遗体被秘密安葬在西燕庄。
据说,何坤在到达如皋后,曾经给家人写过一封简短的信,告诉了自己的行止。因为如皋的“皋”字被家人误认为是“日本”两字,所以家人总以为他去了日本,以后就杳无音信,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得知他牺牲在如皋。20世纪60年代,何坤的遗骸经过专家的辨认,重新进行了安葬。在老户庄,如皋县人民政府为何坤建立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张爱萍将军为碑题了词。如今,如皋烈士陵园里何坤的塑像前植满了青松翠柏。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瞻仰、缅怀。何坤的光辉业绩,在通如海启人民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