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安仁:神农文化的发祥地
题记:安仁是神农文化的发祥地,素有“神农故郡、南国药都”之美誉。这里神农文化底蕴深厚,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治百病、教化农耕,在豪山乡断肠坡误食断肠草而亡,葬于茶乡之尾。由祭祀神农衍生出来的赶分社、元宵米塑、春分开耕等独特风俗民情,颇具神奇色彩。境内神农谷、抖药坑、晒药坪、神农脚、神农泉、神农殿、香火堂、九龙庵、药湖寺、断肠坡等已成为神农文化的物质遗存,为世人所景仰。
习俗传说有渊源
炎帝神农氏,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史载炎帝人身牛首,龙颜大唇,烧制陶器,天降嘉禾,始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功绩显赫,始尊为人皇。又因其以火得王,乃称炎帝,世号神农。
相传神农和黄帝都是黄河流域两个原始农业社会部落的首领,曾争霸中原,后神农部落不敌黄帝部落,被迫迁徙南下。神农带着臣民来到长江流域,看到百姓衣不蔽体,饥不饱食,风餐露宿,疾病缠身,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决定身体力行为百姓做点什么。神农带领他的臣民历经了千辛万苦,穿越一山又一谷,趟过一河又一江,终于来到了一个百草丰茂、地势开阔、风光旖旎的地方。迷人的景色让神农心旷神怡,神农断然决定在此安居下来。据史料考证,此地即今安仁境内。
传说炎帝神农带着八名随从至安仁境内,见当地人面黄肌瘦,膝盖肿胀,艰于行走;且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决心为民治病。经过询问,炎帝知之病因不属它疫,及耕作时期,雨水过勤,淋之雨后,易于患病,虽无大碍,但必防治。炎帝便带领人们上山,边教众人识别草药,边让大家分头采集。下得山后,又集中于河边之草坪上,将草药一一洗净、验辩、分类、配伍,继而组织大家互相交换,吩咐服食之法。是年,当地不仅耕作时众人身体强壮,而且收割时五谷丰登。
自后,每年耕作之前,炎帝与八随从均带人上山采集草药,下山于河边草坪上配伍交换,且辅以交换耒耜,晚上还于草坪上燃起篝火,聚集大家欢跳乐之。一次,炎帝与众人一起欢跳,乐而兴至,问众人:“今草坪之上,草香,花香,药香,众人强壮健康,可谓乐乎?”众人答曰:“有炎帝常在,实乃永乐也。”后人便称此草坪为香草坪 (今安仁县城城池),谓绕坪而过的河流为永乐江。炎帝在香草坪教民农耕、带民采药、为民治病和组织众人交换草药耒耜的消息不胫而走,方圆数百里之人们,均在开耕之前来此地谋求农耕之法、治病之术,且带来草药、耒耜,互相交换。
炎帝殁后,永乐江畔之人们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常聚香草坪,望着永乐江,深深哀思。为纪念神农药王炎帝,香草坪之人们于香草坪建有寺庙,供人悼念祭祀,且每年开耕之前,仍如以往,继而交换草药耒耜。随着人类社会之发展,人们把一年划为12个月,24个节气,15天为一节。每年开耕之时,均乃春分节之后,故永乐江畔之人们选择春分节前三天和后三天为社日,也称春社,于香草坪举行祭祀,俗称“赶分社”,一则祭祀药王神农炎帝,以求五谷丰登,人身安康;二则交换草药农具,回去后吃了草药好下田开耕,故安仁乃至周边省县,素有吃了到安仁的春分草药后,才下田开耕的习惯。
唐武德(618-626)期间设镇时,因永乐江两畔,香草坪四周,农业发达,医药奇灵,又乃药王神农炎帝始尝百草,首创医药之地,不少外地人来此赶分社,求经验方,实乃仁义之地,故以论语:“仁者安仁”取名为安仁镇;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改置安仁场;宋乾德三年(965)建安仁县。宋咸平五年(1002)徙县治于香草坪,知县定每年“春分”、“春社”在县城南门洲上“赶分社”,为期三至五天,草药交易最为特色,年上市集散草药超千担,药客商贾来自周边十余省百余县,乃至东南亚,长盛不衰。《中国实业志》载:“这里有一特别风俗,即每年春分春社两节,四方商贾云集于县城之洲上,竞其物以发售。”实乃天下一绝。
物质遗存有佐证
安仁,这块神奇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与炎帝神农有关的美丽传说。安仁境内仍保存着炎帝神农活动的古遗址(迹)、出土文物及史料记载,足以说明炎帝神农与安仁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龙庵:相传炎帝神农率领八名侍从来到豪山尝百草,教民耕种。一日,翻山越岭为采药至九木仙一带,正在饥渴难忍之时,“叮当”的泉水声,把他们引至峭壁下的一泉眼处,泉眼喷出珍珠般的泉水。饮之,清凉如冰,醇似琼液,神农帝称之为“石山冷泉”。神农举目四望,只见冷泉上方石壁处长出几株茶树,叶芽鲜嫩,青翠碧绿。神农忘了疲劳,健步攀登而上,摘下几片,一咀嚼,顿觉神清气爽,满口生津。此处茶叶后人称为“九龙茶”,自宋代始一直作为贡茶。在我国茶文化的权威著作《茶经》(唐·陆羽著)中有记载。后人为纪念神农及其八名侍从,尊崇他们为“九龙”,并在“石山冷泉”处修了一座“九龙庵”。从此,“石山冷泉”、“九龙庵”,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九龙茶”(今名豪峰茶)作为名茶名扬四海。
香火堂:神农帝在安仁四周的崇山峻岭中采药、尝药、制药,一日采药到豪山境内的西康山中,只见五座山峰耸立,状如五匹奔驰的骏马,俗称“五马归巢”。四周生长着大片的山茶,神农便在此处扎营、生火煮饭、炒茶制茶,并把炒茶、制茶、饮茶的方法传授给当地山民。为纪念神农,后人在此处修建了“香火堂”,几千年来,香火一直延绵不断。“香火堂”作为神农在安仁采茶制茶的见证,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
南门洲:相传,神农及侍从采药归来,在永乐江的袍洲(今南门洲)上晒药,并传授祛病延年、追风去湿的药方。炎帝神农在豪山断肠坡采药试药中误食断肠草,中毒身亡,葬于茶乡。安仁的先民为缅怀神农对黎民的恩泽,建 “神农庙”于南门洲 (后迁于白衣庵,今重建于凤冈山)。每年的“春分、春社”之时,便自发地聚集在南门洲上,祭祀神农,开展民间民俗活动,进行中草药和农具贸易。从此,形成安仁 “赶分社”的雏型。
此外,神农文塔,安平镇的“药湖”、“药湖寺”,渡口丹霞山的神农谷、抖药坑、晒药坪,禾市的神农脚,永乐江镇的神农泉,龙海镇的“龙脊山”、“炎坦”等地,都留有炎帝神农的遗迹。考古成果表明,安仁是湖南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几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神农文化遗址:承平蜈蚣洞遗址、灵官何古山遗址、安平司遗址和排山何古董遗址。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凿、石筷等磨制的石器和碗、鬲、鼎、罐、古纺轮等原始陶器。这些实物,与传说中的炎帝发明制作的一些器具相吻合,是炎帝神农在安仁一带活动的有力证据。
神农文化有传承
安仁赶分社,是一项与炎帝神农紧密关联,全县百姓从古至今自发组织参加的民间岁时节令活动。据考证,安仁赶分社可上溯后唐同光年间 (923年-925年),宋、明时有 “以春分为期,以香草坪为所,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之盛况,说明当时其交易这部分的影响已达东南西北。解放后, “文化大革命”时祭祀活动被迫中断,集会交易改成 “学大寨”内容。改革开放后全部恢复,1981年 《湖南日报》记者发现后开始报道,引起全国注意。安仁赶分社具备中国农耕文化、医药文化 “活化石”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目前所知,全国其他县份没有这种名叫 “赶分社”的综合性大型民间节令活动,因此它吸引着湖南周边的江西、广东、广西、湖北、贵州,包括浙江、北方的河北省、河南和港澳等10多个省、区甚至外国客人也在每年春分赶到安仁县来,敬神农、祈丰收、祷安康、赶墟场、购药材、观风景。中、省、市媒体多次到安仁报道。2006年,安仁赶分社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安仁唐代设镇,后唐置场,宋代建县。安仁人民有 “春日不进园,社日不下田”的独特禁忌,即春日做事进园,背时到头一整年;社日耕种下田,五谷欠收家无钱。因而自发地形成了春日、社日期间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去 “赶分社”的独特习俗。宋咸平五年,迁县治于香草坪,知县正式确定每年 “分社节”在县城南门洲上祭祀炎帝神农,读祭文、唱社戏、舞龙狮、放焰火,求药王神农祈福禳灾,人畜安康,五谷丰登。然后买卖中草药、农具,准备春耕生产。康熙二十年 (公元1689年),知县陈黄永重修 “神农殿”,增设 “药王庙”,将自发性民间活动纳入官方工作议程,提升了 “赶分社”这一民俗活动的品位。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安仁 “赶分社”,是神农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独特体现,也是安仁人们独特的节日盛会。她吸引着周边多个省市的药商药贩前来参观药材交易。近年来,安仁人民在凤冈山上新修建了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 “神农殿”,这一民俗活动空间也发展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 “中国·安仁赶分社 (春分药王节)”,她融文化、商贸、科技为一体,推动着安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2001年以来,安仁县举办了首届中国·安仁春分药王节盛会,并确定每年春分节时,在凤冈山旁神农药王殿祭祀炎帝、举行开耕仪式等。同时,举行县情说明、草药交换、神农传人挑战赛、商品展销、科技展览、文艺演出、焰火晚会、游览观光等活动。安仁分社有此盛会, “斯勋斯绩,理当功追炎帝;此缘此祉,自然原溯药王。”
- 上一篇:聂耳在郴州的105天
- 下一篇:天地会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