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作文知识 > 最新作文资料 > 高二年级 > > 详细内容

战场是英雄的摇篮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一书中,这样描绘了战场上的青年海明威: 奥军在河对岸发射了榴霰弹,相当于装五加仑液体的罐子那么大,直径大约四百二十毫米,里面尽是铁皮片和其他金属废料。只要碰到硬的物体,榴霰弹就自行爆炸,具有强大的平面杀伤力。……敌军发射的榴霰弹发出沙沙的声音,接着火光一闪,宛如炼铁高炉的门 一下 打 开,一声 巨 响 ,只 见一 阵 白 光 ,随 之 而 来 的 就是红色的火焰。厄内斯特回忆说:“我没法呼吸,可是我感到窒息……地面被炸开了,一根木柱打中我的前额。恍惚中我似乎听到别人的叫喊声。我准备向叫的方向走去,可一步也挪不动。双腿十分沉重,仿佛穿了橡皮靴子一样,靴子里似乎有暖暖的水在流淌。” 厄内斯特身边躺着一个人,已经失去知觉;离他不远的地方也躺着一个人,受了重伤,十分凄凉地大声哭着。厄内斯特慢慢地向他摸去,先摸到那人的脖子,接着摸到他的腿。厄内斯特用力把那人扶起来,让他趴在自己的背上,然后摇摇晃晃地走向指挥所。才走了不到五十码,敌人一阵重机枪扫射,一颗子弹射中他右腿关节。他立刻感到一阵冰凉,打了个趔趄,摔 倒 了,背上仍 背 着 那 个 伤员。后 来 他 糊 里 糊 涂 不 知最后那一百米的距离是怎样走完的,不过他终于把伤员送到了指挥所,然后他便失去了知觉。为此,他获得了意大利的最高荣誉奖——战斗英雄银质奖章。海明威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周围都是一些死去的和严重受伤奄奄一息的战友,这似乎让人觉得死去比活着更合理。他脑子里曾闪过一个念头:用手枪把自己打死。 那时的海明威血气方刚,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他用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给父母写信说:“我们都准备献出我们的生命,但只有少数人中选。对这些少数被选中献出了生命的人也无须给予殊荣,因为他们是幸运儿……为祖国献身的人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还这样写道:“在这次战争里,我没有看到英雄……所有的英雄都死了。在战场上,死亡易如反掌,这是我亲眼所见、千真万确的事。我如果要死,早已死了,不会等到现在,因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与其让自己到了晚年,身体衰败,理想破灭,慢慢死去,不如在年轻时候,理想尚未形成,趁火光一闪,快快活活地死去好得多。” 海明威受伤后,他父亲写了一封信,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回家。他在复信中说,他的军人职责要求他等战争结束了才能回家。世界上没有哪一国的军队会接受像他这样脚伤腿残的人,但只要战争还在继续,他就决心留在意大利奉陪到底。 谈到战场上的死亡之事,海明威还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海明威的战友琴克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话,这几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的台词:“死对我来说无所谓,反正人一生只死一次,上帝要我怎么死,我就怎么死。今年死了,明年就不会再死。”海明威听说后引起强烈共鸣,他让战友把它写在纸条上,把它背熟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记者对他的访谈中他多次提起。后来海明威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借助威尔逊之口,说出了与莎士比亚大同小异的话:“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再死。”海明威这些“视死如归”的高谈阔论豪言壮语,当时都是发自肺腑的英雄主义告白!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一书中,还记载了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细节:朗哈姆后来写道:正当牛排端上桌来,突然一颗八十八毫米的炮弹打穿了海明威对面的那道墙,接着又穿过另一道墙,但没 爆 炸……八十八毫 米 炮 弹的飞行 速 度几乎和光 速相等,所以人们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它就到了你的跟前。转瞬间我部下的人都躲到一个贮藏马铃薯的地窖里去了……我是最后一个来到楼梯头的。我回头一看,海明威仍坐在桌子旁边不动声色地用刀子切着牛排。我大声喊他快躲到地窖里去。但他不听。我转身走到他那里同他理论起来。蓦地,又一颗炮弹穿墙而过。他仍继续吃他的牛排。我们又争论开来,可他无动于衷。我坐了下来。这时第三颗炮弹又穿墙而过。我要他把那顶该死的钢盗戴上。他不听。于是我也把自己的钢盔摘下来。我们边吃牛排边争论。他又重复他平时最爱说的那个道理——除非炮弹直接打中你,否则你待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安全。 海明威从战场返回美国后,被当作战斗英雄受到媒体的热捧和民众的欢迎。一个叫露丝蒂安的女记者为《奥克派克报》对海明威作了一次访谈。她发现海明威愿意谈自己战场上的“壮举”,但是不愿意人们称他为英雄。他说:“我上战场,是因为我想去。我身体好,国家需要我。我上战场,做我所应该做的事。在那里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尽的职责。”他认为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运动”,而且表示,一旦 形 势需要 他,他 就 重 返 战 场。露丝蒂安在《奥克派克报》上登了对海明威的访谈文章后,来拜访海明威的人络绎不绝,要他谈谈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情况。海明威还到学校去举办讲座。演讲中他把随身带来的战利品展示给大家看:一 个奥 地 利 军用钢 盔,一支 左 轮手枪,一支 打照明弹用的手枪,还有那天夜里他受伤时穿的那条裤子。他的同学卡罗琳·贝格莱在作介绍时称他为著名的海明威。当他谈到他背着伤员回指挥所时,他把他那条沾过鲜血的裤子拿给大家看。 卡洛斯·贝克说:“此时的厄内斯特感到自己的身价地位比以前高了。会见和谈话不无夸张和虚构。记 者 说他 大 腿 上有二十 七个 伤 疤 ,证明 他 所 受的痛苦和折磨比起那些腿里没有弹片的士兵来要严重得多。记者还认为厄内斯特在十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和十一月初在格拉巴山附近同敌人打过仗。厄内斯 特 对他 这个 说 法 没有 加以否 认。”那一刻,海明威一定是沉浸于一种英雄主义的幸福感中。他在给父亲写的信中说:“身上受伤会给 你带 来 一种 满 足 感。” 海明威不是个书斋式的作家,他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 1942年到1944年,海明威驾驶着由政府出钱装备了武器和通讯设施的“皮拉尔号”巡逻在大西洋海岸。“皮拉尔号”是一艘伪装的反潜艇的兵舰。虽然“皮 拉 尔号”始 终未与德国潜 艇 发 生 战斗,但 海明威的报告可能帮助海军侦察到了一些潜水艇的位置并把它们炸沉,因而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表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海明威随巴顿将军的第一军第四步兵师一起行动,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和凸地战役。阿瑟·华尔多恩在《海明威生平》一文中写道:“他描述自己大胆勇敢未免夸大或者歪曲,但他的行动确实更像战士,而不大像记者。”战场是英雄的摇篮,海明威的一生都向往甚至可以说 是渴望着 战 斗,并 建 立 战 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