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技论文的结构与例文
(四)科技论文的结构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科技工作者从大量论文中总结出表达方 式的共同规律,逐渐形成符合逻辑的惯用格式。其结构格式为: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 录等。
1.题目
题目是反映论文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特定内容的最鲜明、最精炼的 概括。文要切题,题要独创。可先拟试用题目,论文写成后再修改确 定。题目以不超过20字为宜。美、英科技书刊要求论文题目不超过 12个词(或100个书写符号)。要有助于文献编制题录、索引、关键 词,为索引提供方便。如果要把论文寄给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应 把题目译成英文。
2.署名
署名是对作者的尊重,也表示文责自负,便于以后索引、查阅。 署名除作者姓名,还要写作者专业职称、工作单位、邮编,以便联 系。个人研究成果,单独署名。集体研究成果,署名按贡献大小排 列,论文执笔通常列首位,并于页下注明。项目负责人、主要工作承 担者、关键问题解决者,全部工作参加者,都应署名。学位论文署 名,研究生列前,指导教师在后。在国内外发行的期刊发表论文署名 时,作者工作单位名称要译成英文,作者姓名附加汉语拼音。
3.摘要
也称提要,介绍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全文的高度概括,便于读者 概括地了解,满足二次文献工作的需要,供文摘刊物引用。内容包括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所得结论、结论的适用 范围。其中对象、结果必不可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 开发表的科技论文,都必须附有简短的英文摘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学 术交流。摘要的篇幅为正文字数的2% — 3%。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少 于250个词,不得超过500个词。我国,以不超过200个字为宜。摘 要,通常在论文完稿后撰写。
4.关键词
也称主题词,为检索需要从论文中选出最能代表论文中心内容的 词或词组。有助他人了解论文主题。论文关键词一般选三——五个。 位置在摘要的下一行。按一定顺序排列。关键词必须真实恰当地反映 论文的主题。
5.引言
又称前言、导言、导论、绪言、序论。有的引言是论文的开头。 它的作用是向读者介绍文章内容。它包括: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要解 决什么问题,论文主要观点,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资料来源、性 质及运用,课题的意义。
6.正文
学术论文的主体,占绝大部分篇幅,可分若干小节。正文有两种写法:
(1)大体按研究工作进程时间顺序来写。文章开始要对整个工作过程 有所交代,然后一个问题作为一层,层层有实验结果,有小结,导出下一 层次。最后有分析,有归纳,有总的观点、结论。
(2)按认识过程,即由浅入深的认识演变过程来写。从实践到理 论,二者融合提炼典型材料和观点。先介绍实验用的材料、实验设 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对庞杂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析综 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推理,归纳出结论。
正文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理论的,实践的。理论阐述,重在逻辑 推理;实践阐述,重在过程描述。有时,二者相辅相成。科学的实 践,无论观察、实验、调查、查阅文献,都要归纳出科学的结论。观 察和调査,一定写清楚目的、时间、地点、方式、结果一定写清楚得 到的资料、数据、图表,附有照片。要有认识和理解,解决了什么问 题,有何价值,前景预测。
实验的内容要包括:实验用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分 析。这是论文的核心,一切推理由此引发。要列出数据和观察结论, 对实验误差加以分析。通常用表格、图、照片表达实验数据。每个研 究结果都要有判断分析,有讨论,有小结。
7.结论
科技论文末尾是总结文章精华的文字,也称结语。结论要求完 整、准确、精炼,不必作自我评价,不写客套话。
8.致谢
一篇重要科技论文写成,可能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这部分要对 在工作中给予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言辞要恳切,实事求是。避免滥用 感谢拉关系。
9.附录
包括不便收录的资料、数据、图表、译名对照表等。
10.参考文献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要列出参考文献。文献以公开发表的为限, 未发表的论文、试验报告、内部资料不宜列人。参考文献列法:文献 作者、名称、出处、页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等。
科技建议报告例文:
我国残存热带林亟待保护
王文采
关键词资源,保护,森林
为完成《云南植物志》毛茛科的编写任务,我于1995年5月到中 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查阅云南毛茛科植物标本。在工作将近结束 时,应昆明植物所所长许再富研究员的邀请,参观了位于勐仑的该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958年冬季,我曾到勐仑一带考察,采集植物 标本。事隔37年,我很想了解一下由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同他 的学生们创建和经营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所取得的各项成就。
经景洪乘车东行的过程中,使我大吃一惊的是,1958年这一条公 路两边高大、阴湿的热带雨林全部不见了,换上了较低矮的人工种植 的巴西橡肢树林,植被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热带雨林的第1层是由 多种热带大乔木(如箭毒木、龙果、橄榄、高山榕、番龙眼、麻楝 等)组成,高30米上下,树干基部有高大的板根,在树干上长满了 附生的兰科、苦苣苔科等植物,以及蕨类、苔藓植物,在森林第1层
之下,还有3—4层由多种树种形成的多层构造,使森林高度郁闭, 林中极为阴湿;而新换上来的橡胶树林高不过10米上下,是由橡肢 树构成的一层纯林,郁闭度和林中湿度不高,其生态环境无法与热带 雨林相比。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刘宏茂同志告诉我:由于当地居民传 统的刀耕火种,以及橡肢树等经济植物的大量发展(现在橡肢树的种 植面积达13万公顷),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巳于50年代的60%左右 降到现在的30%左右,即每年以1.67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森林 的大面积破坏,使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处于绝 灭和濒危的植物估计有500~800种。地区环境条件也日益恶化,从 50年代到80年代,西双版纳冷季(12月一1月)平均气温下降了约
0.3T,干热季(3—4月)平均气温升高了 0.41,降水量平均减少了 50^60毫米,相对湿度减少了 1.8%,雾日减少了 20—30天,雾的持 续时间每天减少了 1一1.3小时,蒸发量增加了 0.5% — 3.9%。气候的 急剧恶化不仅加快了一些物种的消失,同时也使橡胶树等热带经济植 物丧失发展的气候条件,因为橡肢树属于生态幅狭窄,要求高温度、 高湿度和静风环境的典型赤道雨林植物。
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一类植物群 落。我国的热带雨林属于“印度一马来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位于其 北部边缘,分布在台湾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广西南部、云南南部 以及西藏东南部热带地区一些丘陵低地或沟谷的湿热地区,呈斑块状 断续分布面积有限。这些有限的热带雨林是我国植被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保持我国热带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 样的植物资源(如抗癌药物美登木、裸实、嘉兰,治高血压药物萝芙 木,工业用的风吹楠等),以及不少重要的动物资源,是我国最宝贵 的自然资源之一。但是近30年来,面积不多的热带森林却不断遭到 破坏。除西双版纳所见,同年7月在一次会议上我从中山大学李宝健 教授处了解到,海南的原始热带林巳剩下不多;8月11日《光明日
报》登载该报记者王茂修同志一篇题为“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呼唤保 护”的报道,披露云南省东南部金平县的分水岭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 被乱砍滥伐,变成了次生林,其北邻的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原 始林也遭到破坏,而且是由当地政府的一些部门带头砍伐。照这样下 去,可以预料,我国有限的热带雨林将从“中国植被图”中消失,对 我国热带地区的生态平衡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接见蔡希陶教授时曾指示:“西双版纳地处 回归沙漠带,却到处生长着密茂的森林,要好好保护,合理开发,可 不要任意破坏,叫子孙后代骂我们。”重温周总理的指示,我深感西 双版纳砍林情况严重,心中很是不安,特呼请有关部门赶快采取有力 措施,制止对我国热带森林的砍伐和破坏,把残存的热带森林赶紧有 效地保护起来。蔡希陶教授生前曾在1978年和1979年分别发表了 “关于加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保护的建议”和“优先保护现有的自然 保护区”2文,对保护热带森林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在仍有重要意 义。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第1期)
科技考察报告例文:
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张宗枯
关键词水,资源,节约,对策
淡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目前人类正 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消耗着陆地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在世界上,从1955年到1990年近半个世纪的时期内,缺水国家已由7个发展到 20个。据联合国国际人口行动组织估计,到2025年还将有1H5个 国家进入缺水国家行列。
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我国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量为每年28 084.52亿立方米,由于人 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每年2 730立方米。而世界上水资源最 丰富的国家加拿大,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每年12万立方米;美国较 少,每年亦有10 000立方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 1/4。
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1993年的文件“Sustainning Water,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of Renewable Water Supplies” 提出的缺水国家水资源量的
标准是人均每年1 000立方米及以下;人均水资源量每年1 667立方 米的属于水资源紧迫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于每年2 700立方米, 因而未被列入“缺水”、“紧迫”之列。但是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 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差异大,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从北方水资 源的情况看,人均占有量只有每年517立方米,相当于全国的1/5, 全世界的1/21,属于“缺水”行列。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从以下3个方面可以看出:
(1)从全国河川流域的水资源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 东北诸河流域、黄河流域、黄淮海地区及内陆地区占全国的20.85%,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包括台湾)及西南诸河流域占 全国的79.15%,北方水资源与南方水资源之比为1:4。
(2)从10大经济区的水资源分析,东北经济区、华北环渤海经 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黄河上游经济区及新疆经济开发区的占有 量,比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长 江上游经济区及西藏经济区的占有量,不到1/3。
(3)从年降水量分析,北方(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最少只有40 毫米,最多为600毫米(东北局部地区可达700^800毫米);而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在1 000毫米以上,多的超过2 000毫米。 可见,南北方水资源的正常补给量也相差很多。
与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相反,对水资源的需求北方却比南方多,使 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1)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5.4%,而长江流域 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1%。显然北方耕地所需的灌溉水量远 远超过南方地区。
(2)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45.3%,而水资源仅占全 国的20%左右。
从以上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和供需矛盾在北方 最为突出,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可以说中国水资源问 题主要是在北方,特别是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北方淡水资源的紧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不足,天 然水资源量和大气降水补给量偏少外,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重了水资源危机。
(1)人口的增加、工矿业的发展、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城市的 增加与扩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2)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耗水量增加,工业与农业用水矛盾加剧;
(3)废水排放污染恶化了水质,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的迅速减少;
(4)用水的严重浪费,使本已不足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5)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发环境问题,造成生 态环境恶化及地质灾害发生;
(6)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管理,实际上处于分散和无序 状态;
(7)用水规划不合理,在水资源供需矛盾中,不科学、不合理的 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基本思路
造成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基本上可归纳为两 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尽量减少人为 因素的影响,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这是既省钱又切实可行的途径。 将来即使建设了南水北调工程,仍应坚持不懈。
3.1增强水的“资源”意识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人们对水的认识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 期,我们在工农业建设中很少意识到水资源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当时人们并未把水作为资源来看待,也就是说对水的开发利用还缺乏 “资源”意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 并渗透到各类工程设计、工业布局方案的制定中。所以那时的经济建 设布局并不考虑水资源的保障程度,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70年代。 现在也仍然有把水资源作为廉价的生产资料,不加审慎、缺乏科学性 地提出超过限度的需求规划、计划。与此同时,大量“三废”造成的 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和地下水)污染已达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河 北平原上源于太行山、流入渤海湾的河流已没有一条不被污染的。这 种实例很多,而且在不断增加。地下水被污染情况更是严重,大量有 毒、有害元素进入地下水中,污染了含水层,良好的地下淡水已越来 越少了。这种危害要持续几年、儿十年甚至一个世纪,危及子孙后 代。被污染的地下淡水处理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要投资很多才能见 效。它不象河川径流,当污染源消失后很快可以恢复。1992年美国为 了净化国内被污染的地下水,花费了将近34亿美元,预计到1999年, 用于净化受污染地下水的费用将达到110亿美元。由此可见,水资源 的污染将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水们对水 的“资源”意识还需要有个很大的提高。
3.2克服水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
最大的水资源浪费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农用灌溉用水,二是 工矿用水。大部分地区农用灌溉用水定额过高,缺乏科学根据,像甘肃河西地区每公顷耕地灌溉用水高达12 000立方米以至15 000立方 米。工矿企业单位产值的耗水量也过高。水价过低,水资源缺乏科学 有效的管理,是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带来 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分配矛盾和工农业用水矛盾,使我们水资源矛盾更 加突出。*
4当前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当前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 解决,以保证进入21世纪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并把它作为长期的 方针,贯彻到所有用水领域、部门和地方。这是解决我国北方缺水的 根本措施。
其次,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管理应打破地 方和部门的界限,对流域上、中、下游进行统一管理,把地表、地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的分配、调配、价格等统一管理起来。为此, 建议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统管全国水资源,改变目前各行其是的 现状,使我国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发挥出最高的经济效益。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应当停止不具备污水处 理工程设施的工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彻底清除工业废水的污染, 保障河川和地下水的水质。
第四,合理调整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用水的水价,以增强人们 水的“资源”意识和“经济”意识,促进节约用水。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第1期)
- 上一篇:(三)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
- 下一篇: (一)科技报告的含义、特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