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应用写作 > 新闻文体 > 新闻报道 > > 详细内容

(三)述评的写法

(三)述评的写法

  要根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着眼于现实生活,依据新闻事实,立 足全局,大中取小,通过具体分析,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叙事要确 切,评论要科学。
  1.就事论理,阐明观点
  述评可长可短,但都必须是叙事议论并存。事实是议论的根据, 议论是事实的理性升华。有些事实,如实地叙述出来,无须评论,读 者可以理解;而有些新情况、新动向,不加评论,不足以警醒世人。 比如“2000年问题”,即计算机2000年日期转换问题,在世界不少国 家中引起高度重视。美国特意成立“2000年计算机转换总统委员会”, 全权负责“2000年问题”方面的工作;英国拨款1亿英镑,组织2万 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有关部门也为此发出“通知”,■但有许多部门 不够重视。于是《光明日报》“热点透视”发表文章《解决“2000年 问题”,你做好准备了吗?》陈述上述事实,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 “计算机网络将出现紊乱,有赖于计算机的部门将陷人瘫痪,这对人 类来说将是一场劫难,有人将预言它将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作者 阐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指出我国还有许多部门认为这个问题不大, 领导不重视,存在幻想。作者认为,2000年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协调、控制问题以及认识问题。”并对
这个问题作了具体分析评论。这篇“热点透视”的选题有吸引力,夹 叙夹议,对读者有启发,令人深思。
  2.突出关键词语,留下深刻印象
  写述评不能吞吞吐吐,钝刀子割肉,应当是锋芒毕露。述评应当 提炼若干关键词语做支撑,不要泛泛而论。1998年5月31日《光明 日报》“热点透视”发表《从图书打折看定价水分》有这样的关键词 语:“标的天价,卖的地价,得意的是书商,糊涂的是读者。”文章叙 述当前图书市场的怪现象,一本厚书标价690元,开口掉到310元, 绕了一圈变成280元,再绕一圈变成260元。文章引述有关资料、介 绍有关情况、访问有关人士,得出上述的关键词语。作者呼吁图书订 价“要科学、合理,不能违背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这种写法的优 点是突出观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知识性与生动性相结合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大量新发现、新创造带来大量新 信息。这方面常常成为我们报刊通讯报道的内容。述评在传播新信息 的同时,也是在传播知识。在评述时,要靠概念、推理、论证,不 过,也可以运用文学色彩的语言,力求生动,吸引读者。比如,把书 价要谎比作“比股市变化还快”;把“2000年问题”比作“定时炸 弹”,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述评的可读性,往往和它的知识性、 生动性分不开。
  例文(见下页):

  两场沙尘暴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月内就前脚跟后脚地袭击了我国北 方地区,大自然再次以沙尘暴这种灾害性天气瞀示国人——
关注国家生态安全
本报记者赵永新
  何谓生态安全?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的崔书红博士介绍说,同国 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是非常基础性的部分。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组 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国家或 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 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
生态安全危机四伏
  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000多吨, 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我国 水资源分布贫富不均,华北、西北的一些地区缺水严重。同时,我国 主要河流普遍污染,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 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 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
         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 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土壤酸化、盐溃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我国的 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5%,土壤酸化程度有增无减;盐溃化土地 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 1995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 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 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大部分草地巳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 1 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
         渐下降,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 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尽管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 趋势,人均积蓄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森林的生态功能严重退 化。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 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 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 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
           海洋环境也不容乐观,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 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 例高达53%。
          以上资料表明,我国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特别指出 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整体还呈恶化趋势,国家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形 势十分严峻。
                    生态恶化其害无穷
           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
           先看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 全国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值为831.4亿元;
“八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加剧,1994 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201.6亿元,接近同年GDP 的 10% 0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 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 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大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 经济损失,有时为其2—3倍,甚至10倍。
  生态破坏加剧了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 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地震、火山 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 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的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 后果。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汚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 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 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 的原材料供给能力……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的局面 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广大!
保卫国家生态安全
  大量事实反复证明,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 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高速度”等 错误思想观念,把环境保护长期排斥于社会经济开发战略、政策和计 划之外,致使决策失误一再发生,导致一场场生态灾难。大炼钢铁、 “以粮为纲”、“有水快流”、“先上车后买票”等等,都对环境造成了 触目惊心的损害。令人担忧的是,时至今日,新的生态破坏行为还时
有发生。
  决策失误导致的生态破坏是最大的破坏。当前首先要对各地方、 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加强环保教育,使他们正视存在的环境问题,切实 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能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其次,要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 重性和后果,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国家生态安全与否,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祸危安。亡羊补牢,未为 晚也。全民动员,人人动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当从今 日始!
                        (《人民日报》,2001年2月9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