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1 V1小试牛刀
需要一台既能拍照,又能拍高清视频的可换镜头相机装在遥控模型上“航拍”。全画幅的DSLR当然好,但是电动遥控模型(四轴也好、电直也好)对负荷的设备的重量非常敏感。通常负荷3kg左右就需要26cc汽油引擎的直升机,比较贵,也比较复杂。电动的就需要尽可能轻巧的设备了。V1虽然传感器偏小,换个角度来讲好多CCTV镜头、16mm电影机用的镜头能转接使用,可以玩的花样也挺多的。
V1拍高清视频有几个优点:
1- 镜头防抖而不是机身防抖,个人觉得镜头防抖比机身防抖会更有效(当然前提是使用原厂镜头,转接手动头此功能就失效了);
2- V1除了有HDMI视频输出以外,还保留了标准Av视频输出端子(很多新相机在有HDMI端口后就取消了Av端口)。这样我就可以把视频信号用无线图传设备传输到地面上,用地面的液晶屏就可以监控到V1到底拍摄到了些什么东西。
3- 1080/60i,这个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约好了协作拍摄的人员,明天试验航拍,敬请期待;););)
V1到手之后,老有人问我画质如何,不少人更是直接问我V1的画质会不会比NEX更好?呃…微单的卖点是什么?体积小巧、款式新潮、便于玩镜头转接。在我看来,微单就是可以换镜头的卡片机,尤其是V1我觉得都算是可以换镜头的卡片机。我会用它来代替卡片机,但是干活我还是会老老实实用单反滴。
在论坛里看过一句印象颇深的话,就是传感器大小各有各的用途,要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有挺多选择的,完全是由产品的设计定位来决定的。
我可能有一点“白色控”,所以看到白色版的V1简直爱不释手。我之前有一台白色限量版的Leica M8,也有白色限量版的日清Di466 For 4/3接口的闪光灯(可惜至今我都没好好用过4/3和M4/3系统的微单),甚至自己把几台胶片单反相机也喷涂成纯白色的。
V1的白色外观工艺很不错,怎么讲,算是大厂风范吧。这样的表面处理甚至可以掩盖部分塑料材质的廉价感,提升了高级感。
需要一台既能拍照,又能拍高清视频的可换镜头相机装在遥控模型上“航拍”。全画幅的DSLR当然好,但是电动遥控模型(四轴也好、电直也好)对负荷的设备的重量非常敏感。通常负荷3kg左右就需要26cc汽油引擎的直升机,比较贵,也比较复杂。电动的就需要尽可能轻巧的设备了。V1虽然传感器偏小,换个角度来讲好多CCTV镜头、16mm电影机用的镜头能转接使用,可以玩的花样也挺多的。
V1拍高清视频有几个优点:
1- 镜头防抖而不是机身防抖,个人觉得镜头防抖比机身防抖会更有效(当然前提是使用原厂镜头,转接手动头此功能就失效了);
2- V1除了有HDMI视频输出以外,还保留了标准Av视频输出端子(很多新相机在有HDMI端口后就取消了Av端口)。这样我就可以把视频信号用无线图传设备传输到地面上,用地面的液晶屏就可以监控到V1到底拍摄到了些什么东西。
3- 1080/60i,这个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约好了协作拍摄的人员,明天试验航拍,敬请期待;););)
V1到手之后,老有人问我画质如何,不少人更是直接问我V1的画质会不会比NEX更好?呃…微单的卖点是什么?体积小巧、款式新潮、便于玩镜头转接。在我看来,微单就是可以换镜头的卡片机,尤其是V1我觉得都算是可以换镜头的卡片机。我会用它来代替卡片机,但是干活我还是会老老实实用单反滴。
在论坛里看过一句印象颇深的话,就是传感器大小各有各的用途,要大一点或者小一点,都有挺多选择的,完全是由产品的设计定位来决定的。
我可能有一点“白色控”,所以看到白色版的V1简直爱不释手。我之前有一台白色限量版的Leica M8,也有白色限量版的日清Di466 For 4/3接口的闪光灯(可惜至今我都没好好用过4/3和M4/3系统的微单),甚至自己把几台胶片单反相机也喷涂成纯白色的。
V1的白色外观工艺很不错,怎么讲,算是大厂风范吧。这样的表面处理甚至可以掩盖部分塑料材质的廉价感,提升了高级感。
这几天把V1用下来,感觉V1的客户定位并不是传统摄影师的范畴,而是对影像有兴趣,但对技术并不是太重视的新潮人士。比如说曝光模式、测光模式、ISO、白平衡等一般摄影师非常重视的基本功能在V1上一概没有独立设定的按钮,全部都要进菜单进行设置,只有对焦和曝光补偿放在机背比较直观的位置上,操作上真的非常接近卡片机。
无论是技术的原因还是为了保持握持存在感的原因,V1的体积并不算小巧(和M4/3相比的)。正好我的办公室有其他牌子的DSLR和微单(正好也是白色版的),拍几张外观照片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大小。
正面(可见机身高度的区别)
侧面(可见机身厚度的区别)
顶部
总体而言,V1的外观可以拿到相当高的分数。会很讨年轻人的喜欢。鉴于V1系统仅仅17mm的法兰焦距,在NEX上也会有暗角的那些小像场的特殊镜头在V1上我相信可以有用武之地了。
我准备了 些便宜又有趣的镜头比如富士龙的25mm f/1.4、35mm f/1.7,腾龙50mm f/2.8,日产山寨100mm f/2.8。比较期待的是施耐德25mm f/1.4的16mm电影镜头,还有就是尼康诺斯潜水相机的35mm f/2.5。最后这支镜头由于是目测估焦的,本身没有联动测距机构,法兰焦距也相当短,只能用在实时取景的短法兰焦距相机上。
准备转接的镜头是准备好了,还有个秘密武器就是艺能的13.5mm厚的转接对焦组件,前口是M42的,后口是L39的,只需要做一个V1卡口转接到L39的转接环,就可以玩了。BTW:C口的CCTV镜头多数带有对焦机构,后口的直径非常小,即使陷到V1的卡口内去也不成问题。L39-V1的转接环还要过些天才能拿到,这期间再搜罗点16mm电影镜头和尸体旁轴相机的镜头待命。呵呵!
我对V1转接常规单反的兴趣不大,我觉得这类相机装上很大的镜头看起来很不协调,镜头大机身像个镜头盖似的不好看。(个人观点,无需认同)
用V1扫街随便拍了点照片,当然比卡片机好得多,但是我也毫无用它来代替单反的指望和念头。
从发现到拍摄,可能只有2-3秒的时间,对焦挺快的。
抱歉这张只能看出没有暗角。
偷拍很方便,用电子快门的话没啥动静。
30-110mm
30-110mm
30-110mm
10-30mm
10-30mm
- 上一篇:品味生活 体验Nikon 1
- 下一篇:从C到N的变化 索尼微单NEX-5N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