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癫狂证的各种疗法
安神法此法的临床运用,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例如祛痰安神、清热安神、养血安神等皆属间接的范畴。唐宋时期的《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里共记载数十个治疗癫证的方剂,极大地提高了癫证的治疗水平。代表方剂如《千金方》中的“获神汤”;、“定志小丸”;、“小镇心散”;,《太平圣惠方》中的“获神散”;、“人参散”;、“真珠散”;,《圣济总录》中的“丹砂镇心丸”;、“远志散”;等等。
祛风法 从东汉开始的“风邪入侵”;病因理论,在此时期也一直延续,尤其唐宋时期多将癫证归在 “风邪”;的名下,于是治疗中就有较多祛风方剂出现。例如《备急千金要方》的“大续命散’,、 “排风汤”;、“八风散”;,《太平圣惠方》的“防葵散”;,《圣济总录》的“麻黄丸”;等等。
祛痰法此时期纵观众多论著的认识特点,大多医家认为,癫证的病因多离不开“痰实”;,因此自然形成祛痰之法。元代朱丹溪主张“镇心神,开痰结”;,他根据癫证不同的病因以及痰邪挟虚挟实的不同情况,明确提出:若血气俱亏,痰客中焦,宜吐之,方用三圣散;因惊而心血不宁,积痰郁热随动而迷乱心神,宜先吐之,而后以安神丸主之,佐以平肝之药。堪称癫证辨证论治的一大创举。
癫证的针灸疗法此时期的发展以“十三鬼穴”;为代表。唐代孙思邀创立“十三鬼穴”;治疗癫证,而且针灸并用,在总结隋唐之前成就的基础上,更增加数个针灸的新穴位,形成较为合理的治疗体系。
癫证的食疗法《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白雄鸡肉、鹿头肉和豚脑,都有能治疗癫证的功效。还增加了《圣济总录》中的“大豆饮”;和元代《食疗方》中的“狐肉羹”;。
癫证的精神疗法此时期首推朱丹溪以情胜情的“活套疗法”;,这个源于《内经》的精神疗法,用来治疗癫证、狂证,可以说是很伟大的建树,对后世精神疗法的发展影响深远。
镇心安神法继《内经》之后,镇心安神法又有新的进展,如《太平圣惠方》的“远志散”;、“安神定志金箔丸”;,《圣济总录》的“获神汤”;、“龙齿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大补心丹”;等等诸多方剂。
清热泻火法此时期延续了晋代葛洪的苦参丸,在《丹溪心法》中再次被提出,同时朱丹溪主张“狂病宜大吐下则除之”;,素体壮实之人的火盛狂证,用硝冰水饮之;体虚者的火盛狂证,可用生姜汤与之。张子和以“痰迷心窍”;的狂证病机为根据,认为狂证“宜用瓜蒂散吐之,在下泄之’,,他治疗一位因摇役烦扰而暴发狂的老人,先入焕室发汗三次,又服调胃承气汤下之,病愈。
祛风养血法隋朝《诸病源候论》中提出的“血气虚,受风邪”;的狂证病机,到了唐宋时期依然盛行,在《圣济总录》中的“麻黄丸”;、“白醉皮汤”;、“白僵蚕方”;等方剂就是祛风养血法的突出代表。古代治疗瘫狂证的文献整理研究。
针灸疗法继晋代《针灸甲乙经》之后,针灸疗法有很大的进步,唐代孙思邀创立“十三鬼穴”;,并主张治疗狂证应“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同时增加更多新的穴位,使狂证有了较系统的针灸疗法。
食疗法除了重复前朝记载的“烧虾蟆方”;之外,《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猪肉,主狂病多日不愈”;,还有元代《食疗方》的“驴肉汤”;主疗风狂,使食疗法进一步发展。
精神疗法朱丹溪的活套疗法,在上文的癫证中己说明。元代张子和治疗一位因怒如狂状的妇人,用逗笑方法使病人喜,几日而愈。这即是“以情胜情”;的实际运用。
其他疗法张子和治疗落马发狂,将病人缚在车轮上转动百圈,病人吐出青黄涎沫,后给予冰水饮数升,病愈。此法实质上与药物祛痰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排出痰涎,只是祛痰的方法迥异而已。
本文章有论文代写www.hylunwen.com提供,论文代写,硕士论文代写认准学位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