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医学 > > 详细内容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给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研究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关键词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20-02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医学教育的宗旨,遵循这个办学方针,我校对三年临床医学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农村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具有开拓奉献精神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人才。

  一、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该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为“2+1”模式,即学生在校2年完成所有理论课程的学习,1年进入临床实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在课时的分配上也存在着偏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向一条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训教学的道路。在校理论考核分数很高,一旦进入临床实习往往因动手能力差而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形成典型的高分低能现象。为了符合我校新的培养目标,至2006年我校将该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为“1+1+1”模式,即学生第1年在校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第2年进入校建的高仿真实训基地,进行1年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进入临床实习。新的教学模式纠正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缺陷,调整了课时分配比例,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资源,增加实训教学的学时比例。

  二、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第2年临床课程学习阶段,此阶段学生可以在高仿真人体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动物身体上进行清创、缝合;计算机上进行心肺听诊等实践性的操作训练,边上课边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得到巩固。此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进步。

  三、加强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3年临床实习阶段,时间为1年。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学生向医护角色转换的过渡,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开始。在此阶段学生主要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们会更好的掌握、了解临床各疾病理论知识、常用临床技术、常用的诊疗技术操作。出科时要对学生进行规范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也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所必须的。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在加强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素质教育的同时,开设人文艺术类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此外,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

  五、改革考核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考试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一直沿袭着传统的考试模式,以教师命题的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科学性和应用性。

  考试方法多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单评一次期末考试就能完成对一个人一门课程的评价。一次考试定终身,使得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不能合理地考察学生平时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此,我们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学生平时的课堂讨论、课题论文以及实训成绩都在总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