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1 开放式管理
以往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校园内的学习为中心,围绕学习而展开的校园内的学风建设、行为纪律、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对于需要走出校园的工学结合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缺少了校外的部分。我们需要的是以校园外的实习实训为中心,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而开展的管理。
2 校企共管
要彻底改变顶岗实习前企业、学生互相没见过面、对彼此都一无所知的情况,因此对于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就不能是学校单方面的封闭式的管理,而是打开学校的大门,邀请企业进入,共同管理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注册入学条件下,甚至可以尝试“企业推荐入学”,即企业推荐认为值得培养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或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企业从学校招生阶段就介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再定向输送回企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3 跨年级、跨专业、跨系管理
对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要突破原有的班级管理的限制,改变一个班一个管理方法的情况,改变辅导员只管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在高职院校一师多事、多职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团队的力量,要讲究团队合作、分工分责,实施跨年级、跨专业、跨系的“大管理”模式,允许其他人对自己的学生“说道”。笔者所在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下设公共管理、老年、护理3个系,目前开展工学结合的主要是公共管理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和老年系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我们在工学结合学生管理上,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院办公会议专题讨论部署工学结合有关工作,并研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各系、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二是由行政副院长主要负责工学结合工作,统一对各系实施管理,并整合有关教师、辅导员队伍,按实际需要进行组队,由教师、辅导员共同负责在某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三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骨干作用,由学院党总支统一在条件成熟的实习企业设立学生党小组,牵头实习企业的学生管理工作,统一安排各实习企业的学生负责人,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管理的最优化。
4 互动式管理
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工学交替”“2+1”“订单班”等等都有被采用。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学习模式,必须要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合作来完成。学校、企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三方之间不存在谁领导谁、谁从属于谁,三方之间应当形成良性互动。
4.1 发挥学校互动平台的作用
学校在校企生三方互动中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企业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学生对企业实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校向企业进行诉求,企业对实习中学生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通过学校向学生进行提出,同时学校通过对企业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学业、管理提出要求。校企生三方只有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三方共赢,促进工学结合向前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在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前,都会举办“双选”会,邀请合作企业到校,企业选实习学生,学生也选实习企业,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可以进入同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双选,让企业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最终达到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结果,同时对于个别学生由学校出面和企业进行协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企业可以去。
4.2 三导师共管学生
为工学结合的学生设立3个导师,即校内教学老师——专业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老师——顶岗实习管理导师,校外企业主管——企业指导老师,由三导师共同管理学生,实现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全覆盖管理。当然,设立三导师的前提是有效的校内教学和学工的整合、有效的校企沟通。
三导师之间应当形成对学生信息的共享,即校内导师要知道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表现情况,校外导师要知道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三导师沟通渠道,制定三导师定期会晤制度,共同商讨和研究学生的管理。同时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不单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结合企业实习成绩,通过三导师做出综合评价,并对在企业实习阶段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5 市场化管理
市场化管理即按照人才市场上对学生提出的用工要求来进行的职业化管理,要求高职院校改变原来的“行政化”“机关化”的管理方式,以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满足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第一目标。
5.1 抓好职业技能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就需要不断的给学生提供职业模拟的场景,一方面通过到企业真实环境顶岗实习,另一方面则是在校期间的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活动,在校内开展这些比赛和活动时要积极邀请企业参加,请他们制定比赛标准,用真正的行业标准来要求和考核学生。
-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探究
- 下一篇:现代信息化下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