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的途径分析
一、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的现状及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学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高校的教育活动中来。然而,学校的教学费用也在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而不断增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出现“上学难”的状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学的扩大和发展,不利于这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对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要强化学校的补助管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高校生的资助,为高校贫困学生减缓升学压力。高校学生资助由以往的奖、助学金发展到现在的校长奖学金、免学生学费、学生助学贷款等各种项目。这有利于扩大学生补助的范围,加大对贫困生的补贴力度,真正对家境困难的学生起到作用[1]。而现在,高校的资助事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导致高校在落实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时存在着一定的失误。例如,绝大多数高校均采用学生成绩和学生资助挂钩的方法,甚至重点以学生的成绩为主,没有真正为那些贫困的学生达到缓解作用,没有真正领悟到国家及社会对学生资助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资助来源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学生资助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教育资金。但是,随着学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仅仅依靠国家的资金补助难以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自身利益,阻碍了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除此之外,还会在学校内部以及班级之间产生竞争,易滋生腐败,出现人为的干扰等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在优化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的途径时,要从高校资助来源出发,拓展学校的资助渠道,积极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去,要与企业相联系[2]。
2.高校学生资助对象选择不得当
很多高等学校对资助管理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学生资助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在现代高校资助事务管理工作中,由于对贫困学生的界定不明确,常常会产生资助对象错误的现象。而这些学生也易产生理所应当的心理,不珍惜高校学习的机会,无法起到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效果,而其他的学生又难以享受国家及其学校的资助。高校对于学生资助对象进行选择时,往往会存在片面性。有的只注重学生成绩,没有把资助基金真正用到贫困的学生身上;还有的只作为补助的手段,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3]。因此,高校在学生资助对象选择上要进行全面、合理的考虑和研究,最终拿出合适的评选标准。
3.资助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容易出现人为的资助补贴现象,造成高校资助的不公平、不公正。教师可能会因为和某个同学私人感情较好,有时会利用个人情感会对班委成员或某个人进行额外的照顾,导致资助的不公平等。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学生的了解情况较少,信息不完善,高校资助往往会因学生的一面之词来选择资助对象。
三、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途径优化分析
1.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体制
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制度可以规范相关管理人员,对资助对象的选择及其管理的相关行为,减少高校资助管理人员因个人原因而产生的人为干预,更好地实现高校资助的目的和效果。然而,学校的相关资助管理部门的资助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人员对分辨学生家庭情况等相关资助管理能力差。在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完善的资助管理制度体系为规范管理人员行为并约束资助管理人员的行为提供了制度保证,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规章制度也为资助对象的选择、资助基金的管理等具体操作过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除此之外,完善的规范制度为规范为高校资助管理、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给予制度保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不仅有利于工作人员对学生资助的管理等相关工作,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对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资助条件和要求等相关制度不健全,在出现学生内部矛盾加剧、班级之间抢夺名额等问题时无“法”可依,影响了学校的内部和谐,易于出现不公平现象[4]。
2.提升教师资助管理能力,提高专业资助管理人员水平
由于学生资助事务繁乱和复杂,需要学校拥有水平较高的学生资助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合理化,还能对资助事务管理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学校的资助事务管理水平。因此,专业的高校资助事务管理人员能适当弥补高校资助在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然而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专业性,需要管理工作者具备较强的选择技巧与经验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专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对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是现代高校资助管理中始终存在问题并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高校之间关于学生资助事务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开展关于相关改进工作的交流或座谈会,教师也可以根据个人工作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探讨,在相互交流中借鉴经验与方法,加强对学生资助的管理,规范教师对其管理操作的行为。在长期的训练中,让员工树立完善管理意识,并逐步强化[5]。另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考核的方式,在互相竞争的情况下,加强教师及其工作人员对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比如,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工作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并做关于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管理工作的研究报告或者讲座。
- 上一篇:加强高校考风建设的思考与策略
- 下一篇: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践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