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
从中国服装发展史来看,满族的衣着发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后,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服饰文化,在中国各民族中独具特色。满族服饰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从清朝开始就对我国的服饰设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即使是现代服装设计中,满族服饰元素也随处可见,如旗袍、坎肩、马褂等早已被人民所接受并认可,民国前后流行的“中山装”就是从满族的马褂改进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最初也是源于满族女性的旗袍。而坎肩即使到现在,仍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服装。从历史上看,清朝服饰形制庞杂、繁琐,礼仪制度较历朝历代要多。清朝关于服饰有专门的规定,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要求着装要保留本民族的习俗与礼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吸收了汉服的一些特点,成为了中国民族服饰发展过程中最具民族色彩与民族特点的服饰之一。不但深刻影响着中国各民族的衣着穿戴,而且为中国服饰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并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满族服饰元素对中国当代服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现象不仅表明满族和汉族服饰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而且也表明在礼仪、审美等其他方面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
一、满族服饰的内容与特点
整体上看,满族服饰主要由帽饰、服饰、佩饰、鞋饰四部分组成。满族男性的帽饰主要有礼帽、便帽、风帽、毡帽等几种,冬天戴皮帽,春天戴风帽,秋天戴暖帽,夏戴一般不戴帽,但有时也戴草编凉帽,主要是为了遮阳,帽顶以“红缨”点缀,醒目而艳丽。女性一般无帽,只有冬季为了御寒所用的坤秋帽,平时很少戴;满族的服饰比较复杂,分为马褂、坎肩、旗袍、套裤四种形式,其中,马褂是男性春秋、冬季时的服饰,一般是那些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或家境比较富裕的男性的穿着。坎肩最初为女性的外套衣,后来发展为男女都穿的时尚服饰。旗袍为满族最为常见的服饰,最初男女式样差别不大,区别主要是服饰图案不同,一年四季均可以穿,只是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最初的旗袍无论男女都无领。后努尔哈赤时做了统一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满族的套裤比较特别,无裤腰,而用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天冷时所穿的棉裤筒。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满族的佩饰种类比较多,除珠玉与金银饰品外,还有骨饰与石饰等比较富有原始色彩的饰品。佩戴饰物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是身份、地位与家庭贫富的象征。满族的鞋饰种类相对要复杂一些,从材质来看,主要材料有毡、皮、布三类,男性冬天穿猪皮或牛皮所制的皮靴或毡靴,老人们比较喜欢穿高腰毡鞋,较皮靴要舒适一些。春、夏、秋则以布鞋为主,鞋底一般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满族女性的鞋最具特点的是那种下窄上宽、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略似现代女性所穿的高跟鞋,但鞋脸尖端突出上翅,分尖头鞋和方头鞋两种,根据鞋底形状的不同又可分为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等,鞋的两侧一般绣绿色的花。
满族服饰的色彩多以白色和蓝紫色为主,显得淡雅而素静而不失高雅华丽。清初期随着满族地位和居住环境的变化,服装的款式、色彩和图案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演变,如白、蓝、紫中时常配以红、粉、淡黄、黑色等搭配色,不但保持了过去的高雅华丽,而且显得色彩斑斓,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服饰文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御寒性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满族先世长期生活在东北高寒林区和沿江两岸,以狩猎、采集、捕鱼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了抵御严寒,度过漫长的冬季,满足在服饰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御寒性。他们利用猎获所得的兽皮(早期主要是猪皮)为原材料加工成服饰,式样则采用马蹄袖、马褂、套裤等,尤其是那种适合穴居生活的长袍款式,无不体现了明显的御寒保暖的地域性特点。满族冬季普遍穿的靰鞡鞋御寒作用更加明显,内填只有东北才有的细长柔软的乌拉草,乌拉草不但耐磨结实,而且还具有吸湿收汗、保温防寒的独特功效。据记载,努尔哈赤曾经就“足蹬鹿皮靰鞡”。
(二)宽松灵活性
作为一个山林民族,满族及先世的主要生产方式为采集——狩猎,兼事农耕和畜牧,这就决定了满族服饰的形成、传承及其特征要宽松灵活,以利于马上奔驰。因此,在设计服饰装束时必须要考虑骑马的需要,例如,满族男性的服装的左衽、窄袖和束腰装束,不但可以起到紧身保暖的作用,更有利于盘弓射箭。长袍下幅有前后左右四处开衩,这种设计显然是为了骑马不裹大腿而设计的。再如,满族上衣袍子袖口有一个半圆形袖头,称为“箭袖”,径长半尺左右,因其形似“马蹄”,也被称为“马蹄袖”,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出猎作战射箭时能够覆盖手背,起到防止冻伤的作用,平时可以挽起。但随着满族入关后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活动已经不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箭袖已不再具有实用价值,而演变成为了礼服或礼节中的象征部分。
(三)宗教性
萨满教是满族古老的宗教,自远古以来就是满族的主要信仰,这在满族的服饰中也有所表现,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宗教文化对服饰文化有引导和制约作用,民族服饰带有明显的民族宗教色彩,服饰的灵感常常得源于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宗教观念。”比如,萨满教中有一种传说,认为人的灵魂会栖息在人的毛发之中,因此,为了让灵魂与天穹距离更近,满族的妇女常常把发髻高高地绾于头顶部,认为这是对神灵的尊敬。再如,石头崇拜对于满族人来说久远而崇高,满族从远古开始就有佩带石饰的悠久传统,最早起源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论是其思想基础,因而石灵崇拜就是满族的重中之重。此外,早期女真男子与女子一样耳挂金银佩饰。满族妇女一直盛行戴耳环,且一耳三钳,视耳环为平安避邪的灵物。可见,在满族服饰中不仅凝聚着满族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而且积淀着他们传承久远的宗教观念。
- 上一篇:《甘谷汉简》管窥
- 下一篇:民族品牌助推休闲装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