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教育 > > 详细内容

当代中国教学观念研究评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凯恩斯曾说:“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1]当代中国教学观念,作为伴随时代发展与教学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课堂教学的面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历史不容忍守旧,为了更新、深化、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就不能不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教学观念进行梳理和透析,就不能不对民族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顶层的深思和反省。历史不仅仅是事实之学,更是价值之学。对教学观念进行沉思的目的不仅仅是弄清史实,更要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有益于未来课堂教学观念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及新方法。

  一、 教学观念的概念研究

  想弄清楚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其本源。教学观念是观念的下位概念,因此要探究观念在教育领域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形态,必须对哲学领域中的观念进行溯源。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将观念与形式等同,形式指客观存在的本身;柏拉图认为观念是以理念的形式显现的,而理念是具体事物得以存在的原因。[2]在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者J·洛克认为观念起源于外物的性质或能力对感官的作用;而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代表G·巴克莱认为观念即感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认为理念是指对象不可能在任何经验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必然的概念;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存在于事物之前的世界本体。[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观念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关于某一对象的相对定型化的映像、理解或文化观念。从认识论角度来说,观念即意识形态,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观念取决于社会存在,“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同时,观念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6]历史表明,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程度愈高,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愈高。因此,观念变革的作用不可低估。

  哲学视阈中的观念内涵为教学观念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关于教学观念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从这个视角出发,杨启亮(2002)认为教学观念是关于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人们思维教学问题获得的结果。[7]罗来栋、胡桔(2005)认为教学观念是指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结果,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8]从教育制度的视角出发,翟华、张代芹(1989)认为教学观念是指在特定教学制度的发展中形成并支持这种制度的理论和观点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9]从教学观念的要素视角,杨生春(2002)认为教学观念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诸如教学目的和功能、教学过程和结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评价和管理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10]从狭义观念的视角,周先龙(2006)认为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教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实质、方式、价值等问题的观点、看法和信念。[11]刘正伟(1994)认为教学观念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影响下形成的对教学具有指导和支配意义的、稳定的思想意识。[12]以上学者大都是从课堂教学的微观视野理解教学观念的,也有些学者从整个教育领域的宏观视野将教学观念等同于教育观念。如顾明远(1998)认为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基本观念的体系。[13]裴娣娜(2001)认为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当代中国教学观念”的操作性定义界定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自觉建构并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和接受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教学思想。因此,对当代中国课堂教学观念的阐释与讨论应从宏观层面而非微观层面切入,进入本研究视阈的教学观念必须是:第一,对整个中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观念;第二,深受主流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及哲学观念的影响并与这些主流观念一起对中国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且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的教学观念;第三,教学观念已形成完备的体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教学逻辑,换言之,即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理论理性的教学观念。第四,能够反映课堂教与学本质特征的,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观念。

  二、 教学观念的分类研究

  教学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态。

  从教学观念的主体来看,可分为个体教学观念和群体教学观念。个体教学观念是指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基本问题的看法、认识、思想和心理特征,它反映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独特经验及个性特征。辛涛、申继亮(1999)从个体角度出发认为教学观念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体化、对教学行为影响更为直接的微观观念;其次,个体教学观念是一种持久性的、真理性的存在,尽管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也很难发生改变;再者,个体化教学观念有显著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最后,个体化的教学观念极具情境性。[15]群体教学观念是指一定的教师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具有倾向性的共同观念。它反映的是教师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中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维持教学秩序所形成的相似经验及共性特征。个体教学观念和群体教学观念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个体教学观念从属于群体教学观念,群体教学观念寓于个体教学观念之中,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