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教育 > > 详细内容

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思路: 本节课学生的认数范围将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的数。学生因有得生活经验将使他们学习更大的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上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大数,我 依然觉得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所以,我先了解从一个班级的人数,到一个年级的人数,再到一个学校的人数,让学生体会到数与他们周围生活的联系。然后再鼓励学 生自己寻找一些生活中大数的例子,在一个具体的背景下,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接着利用正方体这一几何模型的实际操作,结合具体 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千”、“万”等数的实际意义。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讨论中,理解了“生活中的大数”的实际意义,促进了学生数概念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拨一拨”“摆一摆”“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生活情境。 我走进教室,学生们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心中装满感动,今天的学习就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开始了。 师:咱们二(2)班有多少人? 生:28人。 师:二年级有多少人呢? 生:我们知道。我们二年级的学生一起开过集会,二年级一共有117人。 师:我们建华小学全校大约有多少人,你们知道吗? 学生开始嚷嚷,有的说是200人,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可能这么少,我们二年级都117人,我们学校6个年级呢?大概是600人左右。 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刚刚开过队会,我听到校长说是726人。”有学生接着说726人大约是700人。 师:大家真是有心人,能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真不错。我们小学的人数就是700多人。 怎样把刚才说的这些数记下来? 学生开始在纸上写数,然后大家一起交流。28这个数是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8;百位上写7,后面加2个0就是700这个数;117这个数是百位 和十位上都写1,个位上写7。“我觉得726这个数可以这样表示。”这位学生边说边走到讲台,在黑板上这样表示726这个数,7个大圆圈表示7个百,2个 中圆圈表示2个十,6个小圆圈表示6个一,这是学生在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数的认识,我表示同意。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表示方法表示赞同,但有的学生认为有点 复杂,我们暂时存疑,开始了下面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经验,你们估计一下,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初中、高中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呢? 生1:大约是1000人吧。 生2:我觉得比1000人多,我们小学都有700人了,初中、高中合起来才300人,这不大可能,我想一样多的话也比2000人多了。 生3:我估计是个大数,6000多人。 生4:大约8000多人,我去过高中的班里,他们一个班的学生比我们的多,人数肯定也多。 生5:我和生2的意见差不多,就算他们每个班的人数比我们的多,也不会有8000多人,最多3000人吧。 师:的确象你们说的那样,是个大数,在我们这个校园里大约有5000多名学生。 学生听到我的话,表示很惊讶,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下面的学习。 教学反思: 生活中到处蕴藏着数,从一个班的人数到一个年级再到学校的人数,学生的思考在不断递进的过程中。开始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估 测,尽可能的找到估数的依据,这是非常可贵的。学生们在用各种方式表示数,因为学生有百以内数的经验,有的学生可以借助前面的经验在数位表上表示数,有的 学生则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的认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的体验,我不表示自己的喜好,期望通过下面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意义。 活动二: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大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大数? (短暂的平静后,学生开始交流了) 生1:我妈妈说每学期给我交的学费是10000多元,还让我好好学习呢,我想这是大数。 生2:我家新买的电脑花了9900元,是大数。 生3:我看数学书上面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大约是8848米。 生4(学生举着一本语文读物):我这本书有450页。 学生情绪高涨,大家纷纷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大数。面对学生的热情,我让学生把还想说的大数在小组内说一说。我走进每个小组,听听他们的想法。 一个小组的学生拿着一张报纸,在上面找到了大数,兴奋的给我汇报,我趁机说在报纸、电视上都可以找到大数的。 一小组的学生已经打开了书本,在看书上提供的资料,我让这个小组的学生讲一讲这些资料中的大数,并且鼓励他们介绍给其他的小组。这样,在小组的学习中,不同小组的经验得到分享,学生非常开心。 教学反思: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书的认识。从学生的交流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生活经历很丰富,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大 数。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从报纸上找大数,有的小组是读数学书,不同经验的介绍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受用的。 活动三:初步感知“千”“万”。 师: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很多大数,你们看刘老师这里有一个魔板,你能想办法知道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吗? 我用实物投影展示这个大正方体,学生一看“哇”的叫起来。有的学生喊:“这么多,怎么数呀!”马上有学生说:“不用数,先猜一猜吧。”有的学生 猜大约是600个;有的学生猜有900多个;有的学生猜大约1000个。这时,有的学生开始不满足猜测了,要求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根据学生的要求,提出 了下面的学习任务。 师:到底有多少块呢?我们要亲自数一数,请你们静静地思考一下,等会把你的好办法讲给大家听? 教室里很安静,有的学生在轻声的数;有的是两个人在交流;有的在皱眉思考;有的在小声的争执着什么;有的在用学具边搭边数……当学生笑眯眯的看着我的时候,我们开始交流了。 生1:我先看第一个面,一行是10个,有这样的10行,10行就是100个,有这样的10个面,10个100就是1000个,所以我知道了是1000个。 生2:哪有那么多的面呀? 生1(走到讲台边指边数):不信你看呀,就在第一个面的后面还有9个面呢,一共是10个面。 生2(点头):我明白了,是10个面。 师:大家听懂他的数法了吗?我们一起来数一下吧。 师生一起轻声数,先一个一个的数,知道了一行是10个小正方体;接着看第一个面有几个10,大家十个十个地数,数出有10个十,也就是100 个;最后大家数有几个这样的面,学生数了数有10个这样的面,一个面是100个小正方体,学生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一共有1000个小正方体。 (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这个结果,教室里欢呼声一片) 师:还有其它的数法吗? 生3(上讲台指着看到的大正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侧面):和他们的不一样,我数的是600个。因为一面是100个,看见的三个面是300个,还有看不见的三个面,所以我想应该是600个。 听到生3的想法,我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一些学生开始符合生3的想法,点头表示同意。教室里很安静,大家在思考。短暂的安静后,大家开始议论。 生2:应该是1000个,你把它看成是空心了,应该是实心的,要不都倒了。 生3:倒不了的,这样的六个面是粘在一起的。 生4:刘老师的问题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是实心垒出来的,不是六个面粘在一起。所以应该是1000个。 生5(拿着学具在实物投影下面摆):就像这样,每10个是一排,这样摆了10排,一排一排的数,数10排就是100个,也就是一层有100个,2层就是200个,3层300个,4层400个,5层……10层就是1000个。 学生们点头表示认可,我们一起讨论了生3的方法,我表示生3的方法也有合理的地方,把大正方体当作实心的,我们用生3的方法也能数出有1000个小正方体,鼓励下课后同学们可以试一试。接着我和学生一起用刚才生5的方法一起数了数,并用简单的动画演示了刚才生5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数出魔板有多少块小正方体搭成的,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构建的过程,每个学生静心思考后想法的呈现,展示 了学生的思考状态,表现了学生的思考水平。生1的空间想象能力强,他是一面一面数的;生3的结果是错的,但是想法也有合理的地方;生5是动手搭一搭,让大 家看到这个过程,确实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5的做法其实很好的验证了前面学生的讨论和疑问,我用课件演示也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师:通过大家动手做,动脑思考,有的同学一面一面的数,有的一层一层的数,知道了这个魔板一共有1000个小正方体搭在一起。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个魔板有1000个小正方体,5块魔板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 生(齐答): 5000个。 师:9块魔板呢?  生:9000个。 师:10块呢? 生(一起兴奋地喊出): 10000个。 师:谁能说说一千是多少?一万呢? 生1:1块魔板有1000个小正方体,10块魔板就是10000个小正方体。 生2:我们的数学书一本大约是100页,10本大约是1000页,100本大约是10000页,差不多是我们二年级所有学生的数学书摞起来那么高。 生3:我们整个学校大约有学生5000人,两个这样的学校就有10000人,也就是说两个五千是一万。 生4:我的这本书大约有500页,10本大约是5000页,20本就是10000页了。 生5: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反思: 一千、一万这个数,离学生的生活还是远了一些,学生需要借助实际的物体来体验。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万到底有多少,学生的描述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学生在多样的数学描述中已经很好的感知了“一万”这个数,有助于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活动四:摆一摆,读一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摆数的游戏。在你们的学具盒里有好多表示1,10,100,1000的卡片,我们可以用这些卡片来摆一些大数。 游戏一:我说你摆。 我说一个数3200,我走到学生中间巡视答疑,我发现有的同学是上下摆的;有的同学是左右摆的;有的把卡片摆出来,发现是3200了,就把它们 合在一起了。从学生的拼摆中,很难看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怎样摆会让别人一眼看出你摆的数,而且看起来,读起来比较方便呢? 生:应该左右摆,因为平时写数的时候都是从左往右写,读起来也方便。 (上下摆的学生马上进行调整,把卡片堆在一起的学生也把卡片重新散开) 师:第二个数2140,摆好后同桌互相欣赏。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摆出的数一眼就能看出是2140,而有的数别人要看半天才能读出来呢? 生:因为我摆的太密了,太拥挤了,中间应该有一点空隙。 (其他学生表示赞同) 师:看你们摆的那么高兴,我们一起摆一个数,这个数是3310。(师在黑板上摆) 数位:   千              百           十      个 1000            100           10 1000            100   1000            100             师:那这两个3表示的数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个3是表示3个千,第二个3表示3个百。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我摆的数的上面,板书计数单位个、十、百、千,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并填写书上的数位顺序表。 这时,一学生走到讲台,指着前面学生用圆圈表示的726说,他和我们刚才摆的数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他是用圆圈表示的,这也是一种表示方法,我想给他提个建议,我们学习了数位表以后,直接表示就可以。那位学生表示接受建议,大家开心的开始了第二个游戏。 游戏二:我摆你读。 这是个小组活动,活动的要求是每个人心里都想一个4位数,摆出来,请同桌读一读。  教学反思: 这两个游戏学生很喜欢做,在游戏中学生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激发了学生读数的兴趣,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 活动五:涂一涂。 师:在这张方格纸上,你能很快涂出238个小方格吗? (学生开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接着交流) 生1:我是先数了一下,一个大方格里有100个小方格,我快速涂出2个大方格,就是200个,接着涂了3行,因为一行10个,3行30个,最后涂了8个,合起来就是238个,所以很快就涂完了   生2:我是1个10,2个10,一直数了23个10,就是230个,再涂8个小格。 生3:我是竖着数,一列有20个,5个20是100,再数5个20又是100,这样就是200了,接着涂一个20,一个18,就是238了。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而且涂得那么快,那我一个一个地涂够238个,可以吗? 生:太麻烦了,要找简单的办法做事的效率才高。 师: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么好的做事方法。 师:看一看,这些不同的方法中,哪个更好一些,不仅自己清楚,别人也明白? (学生又一次的反思,认识到按大方格先涂100,再10个一涂,更清楚。)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大家都在积极地寻求一种快捷的方法涂出238个小方格,学生的思路是敏捷而广阔的,不同方法的交流使学生有 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当我说数一个涂一个的时候,学生们开始笑我,然后给我出主意,找简单的方法办事情效率高。学生们在涂格子的时候,很好的理解了位置制, 对万以内的数有了具体的感受。同时,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是涂了238这个数,还感受了怎样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活动五:涂一涂。有错误上面是修改好的 师:在这张方格纸上,你能很快涂出238个小方格吗? (学生开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接着交流) 生1:我是先数了一下,一个大方格里有100个小方格,我快速涂出2个大方格,就是200个,接着涂了3行,因为一行10个,3行30个,最后涂了8个,合起来就是238个,所以很快就涂完了  生2:我先横着看,数了一下,一排30个,我知道三九二十七,30×9就是270,我先涂9排,然后再涂10个,就够了。 生3:我是1个10,2个10,一直数了28个10,就是280个。 生3:我是竖着数,一列有20个,5个20是100,再数5个20又是100,这样就是200了,接着涂一个20,一个18,就是238了。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而且涂得那么快,那我一个一个地涂够238个,可以吗? 生:太麻烦了,要找简单的办法做事的效率才高。 师: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么好的做事方法。 教学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大家都在积极地寻求一种快捷的方法涂出238个小方格,学生的思路是敏捷而广阔的,不同方法的交流使学生有 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当我说数一个涂一个的时候,学生们开始笑我,然后给我出主意,找简单的方法办事情效率高。学生们在涂格子的时候,很好的理解了位置制, 对万以内的数有了具体的感受。同时,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是涂了238这个数,还感受了怎样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这是对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养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