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物流发展的国际比较
新加坡和德国物流产业具有极高的社会化及综合服务水平,物流企业着力于物流技术研究及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以运输合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仓储标准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与服务得以实现。物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强,其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一)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政府成立后,采取“以港兴市”的战略。当前物流业对新加坡GDP贡献约为9%,已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拥有8000多家的物流相关的公司及92万人的物流业从业人员。
第一,物流业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依次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科技密集型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以引导企业发展。新加坡的物流行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规模较大,物流行业的固定资产逐年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新加坡物流企业从顾客需求出发来发展企业,仓储设计依据进出货物频率、周转率及空间利用,获得了竞争优势;二是成立专门的物流产业管理机构。新加坡为了获得更完善的部门间协调,通过整合9个涉足物流产业的政府管理机构,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而获得物流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调低个人税和公司税,采用集体估税制度。为了吸引海外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到新加坡投资,2007年2月将公司税从20%降低到18%。2009年实施了估税制度。
第二,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港口、机场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历来被新加坡政府重视。以港口为例,政府投入巨资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对所有港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拥有七个港区,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2000万个集装箱,能够随时停泊800多艘船舶,500多条航线连接全球700多个港口。樟宜国际机场属于一个24小时运作的自由贸易区,配备了所有装卸货物的设备,一小时就完成了货物从飞机到收货人手中。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40个城市与樟宜机场通航,樟宜机场每周62条国际航线飞行班次在3,300个航班以上。樟宜货运中心面积为47公顷,拥有8个货运枢纽站和两个捷运中心,其年货运量高达250万吨。
第三,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新加坡政府通过讲座的形式为公司及公众介绍有关物流技术的最新进展,基于政校、物流专业机构、商会或协会合作、国际交流、专材训练课程等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培养物流硕士、博士研究生。再如,新加坡政府于1999年支持国立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联合办学。
第四,开拓先进资迅科技。新加坡政府通过对政务、商务电子信息平台的建立、不同局域网的兼容,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进而使行政审批的效率得以提高。新加坡物流涉及的诸多环节实现了无纸化及自动化,10秒钟就能完成35个政府部门对进口货物的审批。目前,新加坡海事网等五个与物流业密切相关的网络都互相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及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对传统独立的、分散的公路、水路等运输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系统,为商家节省人力及财力,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及政府运作效率,物流业务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无缝衔接。
此外,新加坡第三方物流发达和物流服务的专一性及物流协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德国模式
物流业对当地税收的增加等都做出了贡献。物流园区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
第一,开发与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德国拥有比较先进的条形码识别技术、吊装技术、全自动化高架仓库、立体仓库,研发了AIM系统、EIR系统。
第二,政府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的货物运输法规包括:《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人员市场准入规定》(2000年)、《道路货物运输合同法》(2002年)、《德国通用运输条例》及其补充规定(2003年)、《商法典》(2004年)、《道路货物运输法》(2004年)、《联邦高速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规定》、《联邦高速公路养路费征收法》、《危险货物运输许可及承运人培训的规定》、《危险货物运输法》等。这是物流市场有序竞争、规范经营的重要保障。
第三,物流园区领先。在物流园区运转的费用由政府承担25%,入驻企业负担75%,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一般按50万人口建1个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最高获得80%政府资助。前期规划论证及基础设施建设由州及地方市政府主导。政府前期花费、卖给物流企业每平方米分别约为120(含30~40欧元的地价)、80欧元,价差部分政府通过以后的税收收回。为了物流园区绿色环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一是环保的运营车辆;二是重新组合不同物流企业的货物,减少空驶,增加满载;三是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培训;四是对运输方式分工;五是大量使用带支架的桥式集装箱及采用甩挂运输;六是中置轴挂车列车在公路集装箱运输中得到大量采用;七是园区内必须留出25%~30%的绿地,在仓库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第四,发达的第三方物流。其特点表现在:统一的货物运输信息系统。通过这个信息系统,货物运输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及迅速、及时、准确传递;德国第三方物流公司突出核心业务,同时力求个性化、多样化,表现在对产品的增值服务上,采用不同的运输工具、组织方式,来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让顾客获得最好的服务;高新技术与完善的仓储系统有效的结合。德国的许多第三方物流集运输、搬运装卸、仓储、转运、配送、代理等于一身,拥有良好的仓储系统,为生产企业除去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做主营业务,这正是德国第三方物流的实力所在(张行安,2008)。
- 上一篇:循环经济理念下逆向物流的价值分析
- 下一篇:我国物流业市场绩效研究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