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管理 > > 详细内容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生产计划敏捷性评价


  0 引言

  针对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需求,企业自身调整变化的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是当今组织及其管理所面临的共性问题[1]。为了适应稳定性越来越差和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组织的敏捷性从而赢得基于时间的竞争优势,中外学者、实业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如从组织战略角度注重组织敏捷性的敏捷制造、客户化大生产[2,3],从组织运营角度注重运营系统敏捷性的敏捷供应链、可重构生产系统和JIT,从组织运营结果产品/服务角度的敏捷产品/服务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开展组织、生产运营系统及其产品/服务的敏捷性评价的研究与应用。就敏捷性评价而言,其研究主要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开展敏捷性评价,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组织敏捷性实施供应链和企业敏捷性评价的分析与评价,以寻求提高或改善供应链和企业敏捷性的途径,如马丽娟[3]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供应链的敏捷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赵湘莲[4]研究了基于TCRS的影响企业敏捷性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模糊分析法进行了定量的评价。二是对运营过程及其结果的敏捷性实施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和产品/服务系统敏捷性的评价,如梁峰[6]研究了生产控制系统的敏捷性,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评价;陈志祥[7]将生产计划的敏捷性分为两个维度,并从设计出了量化公式与计算方法;程幼明等[5]从产品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的应变力,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分析法进行计算;蒋贵川等[8]分析了与敏捷性相关的评价要素,并运用生产能力与生产过程解耦度的量化方法对一些要素进行了量化评价等等。但上述研究大多数是从战略执行及其结果角度进行的,而对战略执行的依据即计划敏捷性评价研究较少涉及。众所周知,组织活动的进行都是在计划指导下进行的,行动依据缺乏敏捷性,其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敏捷性自然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开展计划敏捷性分析评价以提高计划敏捷性从而改善组织和运营过程及其结果(产品/服务系统)敏捷性,主动、快速响应需求变化,赢得先机获得基于时间竞争优势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以生产计划的敏捷性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缺乏敏捷性原因基础上,从计划调整所需时间和计划变动对运营成本的影响及计划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角度构建生产计划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证据理论建立面向多专家决策的生产计划敏捷性综合评价模型,同时结合算例进行分析。

  1 生产计划敏捷性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敏捷性及计划敏捷性的含义 敏捷性(Agile)相对于柔性而言是指快速移动并带有主动的含义,是对付变化的一种快速响应能力。敏捷制造创始人Roger Nagel和Rick Dove的解释是:敏捷是企业在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实现柔性生产技术、有知识员工的技能、有利于企业间合作的柔性管理结构的集成。敏捷制造概念不仅涉及核心制造功能,而且涉及整个制造业务,包括营销、设计、生产、后勤供应、服务等。虽然文献[9-11]已经涉及“敏捷”概念,但是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生产计划敏捷性的定义。

  借鉴敏捷性和敏捷企业的概念,可以对敏捷生产计划定义为:一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生产计划模式。生产计划敏捷性着重研究生产计划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自适应性及生产计划变更过程中所需消耗的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最小化等方面的问题,在兼顾生产能力与计划能力相平衡基础上谋求最大化地满足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