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论文知识 > 最新论文资料 > 管理 > > 详细内容

江苏省人才市场高校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一、 江苏省人才市场基本情况

  现如今,“江苏省人才市场”不仅是机构名称,还逐步成为认同度较高的服务品牌。人才市场提供了招聘单位和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人才流动和人才资源配置上较为明显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用人单位自主择人的主体地位和择业者自主择业的权利。它的具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转变为市场经济时期因为人才流动的需要,催生了早期的“人才中心”;第二阶段是半市场竞争的方式,机构运营模式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第三个阶段是机构的运营中经营性质和公益性质的分开管理,其中经营性的自收自支费用大多来自用人单位,来维持场租、人员管理费用。公益性部分的费用来自省财政拨款,用来组织公益性招聘活动。现如今江苏省人才市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目前还有一个趋势是省人才市场正尝试与民营性人才市场合作,实现双赢。

  二、 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高校就业率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最直观的数字表达,通过江苏省近几年的就业率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如今的就业形势。2004 年,教育部对一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进行了调整,提出新的统计方法是: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A+B+C+D+E+F+G+H+I

  A=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B=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C=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D=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E=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

  从最近六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好转(见图1和图2)。

  图12007-2012年江苏高校毕业人数

  和就业人数柱状图

  图22007-2012年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二)省人才市场获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江苏省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了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增加,但是明显感觉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变好,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看,供求比近年趋向缓和。其中,需求方面苏北的需求大于苏中、苏南。在供给方面工科、职校的学生一直是供不应求。

  省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表示,最近他们也正在和各个高校联系,发现离毕业就剩下1个月了,但几乎还有一半的毕业生没有签妥就业协议,“这个时候没有签协议,不代表学生们还没有找到工作,有的学生可能在等面试结果,还有不少学生则是手里抓着好几个OFFER,挑来挑去难以下定决心。”在上周六举行的一场毕业生招聘会上,多名大学生表示自己不着急,“往年没的选,今年可以挑挑了,我们只是想找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且今年一季度,他们从连续三场大型招聘会2万人中随机抽取了百余人调查,结果显示,这些“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除政府机关、国企外,很多人表示愿意到民企工作。

  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逃离北上广”的趋势愈加明显,去年,约有1/5的大学生首选到一线城市工作;今年该比例下降至14.4%。相对地,以二线城市即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作为首选的比例在上升,达到了55%。同样,省人才市场的调查显示,59%毕业生选择到省会城市工作,30%的人愿意到地市级城市工作,到县乡等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也达到了11%。

  三、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好的分析

  (一)形势的变化对就业率的影响

  1.供求关系趋于缓和

  CIER指数是用来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紧张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就是:CIER指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CIER指数越大,表示一定空缺岗位的竞争者越多,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越大。中国就业研究所自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通过发布这一指数跟踪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变动。

  CIER的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四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最为严峻,2009年一季度基本处于“横盘”,此后,竞争指数持续下降,供求关系明显缓解;特别是去年四季度,CIER指数一反往年上升或持平的常态,继续较大幅度下降。这表明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过去,市场供求状况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同时表明了经济形势在稳步转好,这是就业趋好的大背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外部环境保障。

  2.经济结构转型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

  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过于依赖外需,从而受制于贸易对方的市场需求,依靠原有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不可持续。这些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内需、外需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开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的转变,而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人。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能力也很强,这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也为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并且江苏较早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更多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地通过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这些创新工作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加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