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诗词郴州 > > 详细内容

寻踪郴州旅舍,解读秦观《踏莎行》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其具体的含义,却有多种不同的解读版本,细品之,内容大同小异,但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原因是解读者不一定到过郴州,不一定到过秦观当年生活过的“郴州旅舍”遗址。郴州本地的一些介绍,也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

秦观是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为党争,其后又被小人诬告,一路遭贬,削去一切职务,于绍圣三年(1096)年冬,安置郴州的。来年的春三月,孤苦郁闷之中的秦观,触景伤情作《踏莎行·郴州旅舍》。郴州地处南岭,阴冷潮湿,路远水尽,指定孤居在郴州的秦观,远离卞京(今开封),远离亲人和朋友。

据考证,秦观当年居住的“郴州旅舍”,就是当时的郴江驿,位置在今市区郴江河苏仙桥的西侧。这里邻近郴江渡口(宋时,这里还没有苏仙桥),从驿馆的窗外即可遥望不远处苏仙岭山顶春雾缭绕中的苏仙观。

郴州苏仙岭是《踏莎行》一词的发源地。起句“雾失楼台”描述的就是苏仙岭山顶的苏仙观,“郴江本自绕郴山”中的“郴山”说的就是苏仙岭。后人把秦观词、苏东坡跋、米芾书,勒刻在郴州城东苏仙岭的石壁上,号称“三绝碑”。

《踏莎行》是以写景起兴,抒发作者心中屡屡被贬谪的郁闷之情的。开头两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描述的都是具体的景物:苏仙岭山顶云雾缭绕的苏仙观,以及月色朦胧中的郴江河渡口。

千载悠悠,物非人非。今天来到苏仙桥,探寻郴江驿遗址,苏仙桥头已是高楼大厦林立,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不过郴江河还在不停地缓缓流淌,苏仙岭上的苏仙观在春雾缭绕之中仍然屹立在她的东北方向。

身临其境,时空倒回,仿佛到了九百多年前:
 

   原文:《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一作“知何处”)。可堪孤馆避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作“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释义

苏仙岭山顶的苏仙观,在雨后迷朦的春雾之中时隐时现。郴江河边的郴江渡口在无尽的月色之中,一片朦胧。陶渊明笔下所说的世外桃源仙境,即使是望断了秋水,也找寻不到她的踪影啊。驿馆的大门虽然紧闭着,却怎么也不能够抵御阵阵春寒的侵袭。此刻的窗外,在斜阳清冷的余晖里,杜鹃鸟声声凄厉的哀鸣之音,正不断地传入到我的耳中。

驿站寄来了亲友们捎来的梅花,鱼儿也传来了家人关切的书函。无数的思恋之情,以及道不尽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一起涌上了心头。郴江本来是绕着郴山(苏仙岭)流淌的,为什么她又要远流潇湘而去呢?

注:“驿寄梅花”典故出自北魏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鱼传尺素”典故出自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驿站本为官府传递公文而设,但有时也可为个人捎带私信。秦观就通过驿递渠道收到一些亲朋捎带来的书信。
 

附苏仙岭风景区宣传册《踏莎行·郴州旅舍》的释义: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朦胧月光让我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我极目远望,桃园仙境你在哪里?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还有杜鹃的哀鸣,残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