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古今郴州 > > 详细内容

郴州名城历史价值分析

1、汉越要塞

        五岭东起大庾岭,经骑田岭、萌诸岭、都庞岭,西至越城岭,崇山峻岭,逶迤于赣、湘、粤、桂边境,绵亘数千里,成为中原通往南方沿海疆域的一道坚固屏障。郴州位于五岭之第二岭——骑田岭下60里,古记载“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中”;“间两粤之咽喉,处要而当冲,扼塞而控险”;“南户藩篱层层,北门关锁叠叠”。对于岭南的广东、广西,它是重要的北部门户,而对两湖来说,则是坚实的南面屏障。郴州特殊的地势、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成为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14年,为了巩固南部疆域,秦始皇发“罪人”50万戌守五岭,“与越杂处”,修筑了从郴州到宜章的九十里驰道,如今尚存,并留下“骡迹古道遗迹”,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融洽。汉代两位伏波将军南征,都曾在郴发兵,唐末黄巢起义大军转战岭南;唐朝大将高骈派兵扼守郴州,堵截黄巢北上,如今在许家洞喻家寨留下了安营扎寨遗址和起义军筑的防御城门。五代时,南汉国盘踞广东,就派兵攻占郴州,重兵驻守以为藩卫;北宋初年,大将潘美自湘进兵攻打陈国,就先取郴州,使陈国失去北部险阻,迅即灭亡。清末,太平天国从广西起兵,依托郴州险要壮大、发展,完成了它的重要转折。在郴州前后一个多月,留下诸多珍贵遗迹,包括天王府(陈家大屋)、太平军营盘(市三建公司)等。故明代官吏曾有“郴安,湖南九郡始可奠枕”的感慨,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魏源也吟道:“回顾九嶷之负扆,贺郴庾桂皆藩屏。”均反映了郴州重要的区位交通和军事重镇之地位。

 

2、千年古郡

        由于郴州特殊的地势、地理、区位因素,古时历代王朝特别注意它的布防和城守,特别是秦始皇戌兵50万修筑郴宜九十里驰道,并“与越杂处”,使几十万汉人与南方土著居民杂居,当时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先后传入“南蛮”地,加速了郴州文明进程,郴州的城池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到西汉时期,郴州最早的城垣出现,是由西汉的桂阳郡(即今郴州市)太守杨璆主持修建,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此后,朝代更替,战火不绝,郴州城反复地毁于兵燹,又屡次重建,史书记载城池大建的有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增筑子城。隋、唐时代,道教宫观兴起,位于城东北的牛脾山(今苏仙岭)始建顶观,根据宋代刊行的《云笈七籤》记载,苏仙观所处的苏仙岭被排为“天下第十八福地”,是郴州历史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时知州丁逢始建城楼。明朝初年,茶陵卫军事长官刘保奉命来郴镇压农民起义,大兴土木,修筑城垣,城围长达593丈,城墙高2丈5尺,厚1丈8尺,城垣雄伟壮观众。到景泰年间又由军事长官高景春主持大修一次,这时城围有8里350步,城外壕沟宽6尺,深2丈,并开东、西、南、北城门四个,分别称朝阳门、瞻城门、镇南门和仙桂门。东、西、南三门还各建城楼一座,分别称来鹤楼、爽极楼、迎薰楼。城内亭台楼阁、官署公衙鳞次栉比,富丽堂皇。至清代,历史城区郴州已有15条大街,其中城内2条,城外13条,连接城内外,组成官府区,商业区和居民区,其间又有巷12道,俗称“九街十八巷”由此演义而来。郴州历史城区自建成以来,一直是郡、州、军、府、路、署、市等的治所地,并成为湘南经济中心之一。

3、林中之城

        具有悠久历史的郴州,位于五岭之第二岭——骑田岭北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8℃,年降水量1466.5mm,无霜期296天。郴城是一座山城,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山区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四周山岭林木葱笼,植被茂密。从“郴”字可想像古代人烟稀少的郴州是“山深林密、满目皆绿”的景象。“郴”字最早见于秦朝,为“林邑”,由林、邑二字合成,系林中之城的意思。明代郴籍文人何孟春在《余冬叙录》中说“吾州制字郴,以多木名”。从现代字典中“郴”字之意为专用于郴州(县)之地名。故古人曾有“四面青山列翠屏”、“草色花光尽是春”之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也在发出“郴山奇变,其水清泻”的赞叹。如今的郴州,延续和保护了自古以来“林中之城”的风貌,并突出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青山环绕,绿水蜿蜒”的山水城市特色,城区绿地率32.08%,人均公共绿地7.22m2,绿化覆盖率近40%。城区内古树名木保护良好,现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2科14属,共152株,其中苏仙岭风景区内古树名木136株,树龄最长为605年。

4、湘南胜地

        苏仙岭因其优越生态环境和美丽、神奇的传说而斐声中外。位于苏仙岭顶端、始建于唐代的苏仙观属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建筑。唐杜光庭著《洞天福地说》记载:苏仙观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天下第十八福地”。曾受历代皇朝多次敕封,现存的苏仙观正殿门额御碑由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皇帝御书“敕封苏仙昭德真君”,为汉白玉盘龙御碑。旧志记载苏仙跨鹤升仙处的沉香石两侧石壁有元朝时代刻“湘南胜地”横列楷书,阴刻;以及“寿山福地”直列楷书,阴刻,无独有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品水目二十”中将田家湾会胜寺旁的“圆泉”定为“天下第十八泉”,刻于泉后崖壁。两个“天下第十八”的美誉和郴州历史城区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才士曾为她秀丽的景致和优美的传说吟诗作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学遗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湘南起义促成井岗山会师,创造了光辉的井岗山时代。革命圣地,孕育了邓中夏、黄静源、黄克诚、肖克、邓华、曾中生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解放后,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郴视察,对“山川新意无重数”的湘南胜地褒扬不已。198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视察郴州,登临苏仙岭,称赞“郴州是一个好地方”。自1979年,中国女排首次来郴冬训,随后夺得“五连冠”,创下了连续五届世界冠军的神话。2002年,中国女排再次来郴集训,2003年在日本一举夺回了丢失十七年之久的世界冠军,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让世人刮目相看,惊叹不已。郴州撤地建市以来,湘南胜地更是展现了她迷人的魅力,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