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郴州风采 > 网络上的桂东 > > 详细内容

新坊民俗集锦之祭灶神

祭灶神

灶神,民间俗神。传说颛顼生子老童,老童生二子,长名重,幼名黎。其初,上天与下界有路可通。天上神人可随时下界,天下百姓也可随时上天,向天帝诉苦告状。颛顼氏为天帝,命老童二子重与黎截断天地间道路,封童为“南正”,向上托天;又封黎为“火正”,向下按地。从此天地间隔,重主管天上诸神灵,黎主管地上众百姓,而黎又定期回天廷,述人间善恶事。“火正”又叫“祝融”,是司火的天神。人们在炉灶中生火做饭,所以把他叫灶神。认为灶神是天帝的使者,是一家之主。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报人间家家户户善恶事,三十下界赐福或降灾。百姓有求于上天,首先便求他,于是有贿赂灶神的祭灶。

一说灶神为炎帝。据称东汉许慎曾考证,灶神本姓苏,名吉利,其妻王抟颊。汤段成式以灶神姓隗。或云姓张,名单,或云姓宋名无忌。又有以灶神为女子者,《莆田县志》云:“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披衣从灶出,知其名,呼之可除恶也。”民间俗以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称送灶神上天言事。图神形刻于木为印版,印神像于纸,张贴于灶前,副以纸马,以糖果料豆为祭。

旧时,祭灶禁止女子参与祭灶。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礼器》云:‘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酒樽,以盆盛祭品,由老妇人主祭。不知何时代起,祭灶由男子主事,禁女子参与。宋范成大《祭灶词》有“男儿酌献女儿避”的句子,可见宋时已然。清张江载《北平岁时记》引《旧京风俗志》(稿本)称:“京师习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凡祭祀灶王,均男子事。”清窦光鼐、宋筠《日下旧闻考》卷一四八云:“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

据《礼记》记载,先秦时代就有正式的祭灶活动,当时祭灶是在夏季,集中于三、四、五月,且每月祭祀一次。至两汉之交,始改为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据《汉记》载,两汉之际,有南阳阴子方,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月晨饮,而灶神显身。时有黄羊,因起祀之。其子孙为官吏者几十人,其后子孙常以腊月以黄羊祭灶。至明清时代,则以酒、糖、饼饵为祭品,以酒糟涂抹灶门,使灶神醉不成言,以糖甜其嘴,使报喜不报忧。又为之具纸马,曰灶马,备马料,届时焚马拜祝,或云“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或谓“好多说,不好少说”。也有于灶神像边粘以对联,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清顾禄《清嘉录.廿四夜送灶》云:“先期,僧尼分贻檀越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禳灾。篝灯载灶马,穿竹筋做杠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烬者,还纳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秣马,具撒屋顶,俗呼‘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

新坊俗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早起后即仔仔细细地将厨房内包括灶台、桌凳、碗筷、锅子等卫生搞好,连烟筒内也不例外,做到干干净净;并整理厨房内杂物,堆放整齐。吃早饭前,即点上一次香烛。晚饭前,进行祭祀后再全家围坐进餐。这天,也是传统小年节。小年,是与大年相对而言。但由于,离过春节时间较短,大多忙于准备过年物资,与大年三十相比,相对较为怆促,准备的晚饭也不是十分丰盛。(扶义平)


相关文章